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思想·观点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5年05月01日 星期五

    传统文化与人才培养

    郑军 《 书摘 》( 2015年05月01日)

        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他定义了中国传统教育的手段和目的,也成为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价值,对当今高等职业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高职人才培养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契合点,涉及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问题或是办什么样的学校的问题。国家要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如何办学才能让人民满意。这里至少有两个层面。一是从学校办学层面看,需要我们遵循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规律,坚守教育的崇高理想,正确处理好办学规模与办学质量、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改革创新与保持稳定等矛盾冲突,办学生和企业满意的学校,这是高职院校最大的“德”,始终追求的“善”。二是从办学主体层面看,需要从校领导到教师,淡泊明志,抵御各种诱惑,宁静致远,潜心教书育人,锐意创新,不断取得突破,这是教书育人者要坚守修炼的“德”,要孜孜以求的“善”。此外,从学生发展角度看,要避免技术主义和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全人教育”“成人教育”的思想精华,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以德为先,以技立身”的发展理念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有人说,如何对待历史,就是如何选择道路;如何对待传统,就是如何对待明天。教育学生,首先要引导他们树立起文化自信。这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契合点,直接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民族文化自信。学生需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发展脉络和灿烂成果,这样才可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让中国人的基因发挥作用。其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政治文化自信。学生要真正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才有可能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只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认同和支持中国今天的政治制度,建立政治文化的自信,自觉地把个人的奋斗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再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职业文化自信。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还不是很高,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尤其是刚入学的学生,总觉得与本科比在学历层次上低人一筹,在未来的职业岗位定位上好像更是矮人一等。这种现象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则应该围绕“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导向,从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崇尚劳动与创造的思想源泉,寻找历史上在各行各业平凡劳动中名垂千古的技术大师,探寻相关职业、专业的发展历史,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汲取精神力量,形成对于劳动、技能和创造的认同,树立对于职业文化的自信,从而引导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重要命题,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有突出的借鉴意义,这是高职人才培养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三个重要契合点,涉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知行合一”主要关于道德修养及实践,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就整体培养方式而言,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是高职院校的最大特点,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或是仿真的生产环境与实训设施,构建以技能实践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并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真正难点。需要引起我们极大关注的是如何把传统文化意义上的“知行合一”运用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上。这里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比如,教师如何更好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把“身教”和“言传”结合在一起影响学生;比如思政课如何改革创新,用鲜活的实践来证明和支撑枯燥的理论,让学生真懂真信真用;再比如如何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到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体现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让学生切实在实践中认同和养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现实的问题直接关系高职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待于我们运用“知行合一”的思想和方法去探索和解决。这也正是目前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专题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和机制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习近平同志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国心”是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他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与创造精神等。这颗“心”来自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这颗“心”应当成为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根基与动力之源。在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各种思潮在校园激荡的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尤显重要和迫切。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高职院办学水平普遍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通过对南京几所高职院的调研发现,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程度不容乐观。74%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孟子、荀子、墨子等人以及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68%的学生表示更容易接受西方现代文化。学生普遍存在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基本常识、礼仪修养等的缺失。在中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等时代背景下,上述的调查结果让我们必须正视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一重大的现实问题。 

        要想全面提高高职人培养质量,造就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在高职教育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有着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体现。每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被赋予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创造等新的时代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习近平)。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再次,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是抽象和空洞的,有其具体的内涵和丰富的实践形式。而中华传统文化留下的经典书籍、礼仪规范、风俗习惯、传统技艺等恰恰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与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密不可分,易于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功能。

        学校文化是支撑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源泉,文化育人则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终极手段。首先,要明确认识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构建的重要板块:其一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国特色高职院校文化的精神底色和生命源泉;其二是高职院校所服务的产业(行业企业)文化或是所在地的区域文化,这是高职院校文化的特色所在;其三是以创新为代表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国高职院校文化与时俱进的不竭动力。第二,要重视现代高职院校精神之培育。优秀的学校是靠精神站立的,学校精神集中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怎么办学、怎么为师等重要问题都应在学校精神中得以体现,在学校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当中得以诠释。而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闪光的思想都是培育高职院校精神的养分和元素,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担当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终极关怀、“止于至善”的终极追求、“格物致知”的科学精神、“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度以及“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等。这些闪耀着理性光辉、彰显着道德情怀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应成为高职院校构建学校精神的基石,成为教师教书育人、学生为学做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旗帜。第三,要统筹兼顾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使各个维度、各种元素互为支撑、互相印证,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育人的合力。

        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要想在高职院校落实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将之融入课程,构建一个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课程体系。首先应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下功夫,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程体系应涵盖必修课、选修课以及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并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奖评优、就业推荐等结合起来。其次,应在课程内容和教材上下功夫,有机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专业课,根据学校专业特点、地域特色等发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积极编写相关教材,大力建设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课程。第三,围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主题实践活动,支持学生开展家乡传统文化、古老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积极建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利用大型活动及传统节日,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和礼仪教育,并采取学分制,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纳入大课程体系,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生动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深刻变革,也极大地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成长,能否运用好现代网络技术手段,占领这一新的宣传教育阵地,对于在青年学生中有效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高职院学生之所以对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感兴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和传播手段落伍了,不能很好的吸引年轻人。高职院校应主动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新媒体、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有效实施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设好学校官方网站,让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快速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在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中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瞄准学生的手机APP终端,积极利用微博、微信、易信等学生普遍使用的信息渠道,开辟反映中华民族发展史、宣扬中华礼仪文明、介绍传统文化精粹等方面专栏,尝试开发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手机游戏软件等,让学生在轻松时尚的氛围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迪。

        (作者系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