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

    张廷玉之死

    张宏杰 《 书摘 》( 2014年12月01日)

        朋党问题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痼疾,它的危害性一言以蔽之,搞不好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的灭亡。所以乾隆皇帝对朋党问题非常警惕。他即位之初,朝中形成了鄂、张两大朋党,明争暗斗,虽然这个时期朋党活动跟以前的朝代相比,并不明显,极为轻微,但是乾隆皇帝的执政风格是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他誓言要在他这一朝,彻底打掉朋党这个政治顽疾。

        在乾隆开始动手前,乾隆十年,鄂尔泰得病死了。于是,乾隆打击的重点就落在了张廷玉身上。乾隆深知,要打击朋党,必须先打击这个山头的核心人物,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个山头的人群龙无首,不攻自散。所以鄂尔泰死后,乾隆一直在观察张廷玉,想抓他的小辫子处理一下。

        幸亏张廷玉这个人在朋党问题上特别谨慎,绝不轻易帮别人说话,也绝不轻易介入各种人事纠纷。他的名言是什么呢?“予在仕途久,每见升迁罢斥,众必惊相告曰:此中必有缘故。余笑曰:天下事,安得有许多缘故。”    

        但鄂尔泰死后,张廷玉还是越来越害怕,因为他知道皇帝要打击朋党,肯定要找他的茬。所以张廷玉感觉,自己退休的时候到了。

        乾隆十三年正月,按照宫中的惯例,乾隆宴请大臣,吃完饭后,乾隆和张廷玉聊了会天。七十七岁的张廷玉看皇帝情绪不错,就提出了退休请求。他说自己“年近八旬,请得荣归故乡”(《张廷玉年谱》)。   张廷玉认为乾隆应该会顺利批准他的请求。一个是他给乾隆祖孙三代服务了这么多年,尽心尽力,应该让他歇歇了。另一个,乾隆现在已经不用他上早朝,所以他认为,乾隆不太需要他这个人了,应该会很高兴地放他回家。

        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乾隆没批准。

        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乾隆不太喜欢张廷玉,但也并不是完全不需要他这个人。在乾隆看来,张廷玉虽然年纪大了,但是毕竟经验丰富,留在朝中,给自己当当顾问,还是可以发挥余热的。万一有什么突发事件,乾隆以前没遇到过的,张廷玉还能给出出主意。

        所以乾隆回答说:“卿受三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将来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之理?”一心想要急流勇退的张廷玉,马上回答说,配享的大臣,不见得都得干到死,比如明太祖就允许刘基回了老家。

        张廷玉没想到,他的这句话一出口,乾隆的脸色马上就变了,一下子冷若冰霜。原来他引用的刘基这个典故,触动了乾隆一根敏感的神经。刘基是明初开国功臣,但后来,朱元璋过河拆桥,让他退休,后来又偷偷派人下毒,把他毒死了。张廷玉提到刘基,让乾隆敏感了。乾隆认为,这是前两年不让张廷玉上早朝,张廷玉心怀不满,用这个典故讽刺自己对功臣不够意思。

        因此乾隆很生气,马上引经据典,拿大道理压人。他说:为人臣者,当法始终如一之荩臣。如诸葛亮,尽忠一生,此乃人臣之表率。人臣不可存图逸之心。

        张廷玉一听这话,“免冠叩首”,“呜咽不能自胜”。七十多岁的白胡子老头,跪在皇帝面前痛哭流涕。

        乾隆看他这个样子,也不忍心再说什么了。

        申请退休却受到乾隆严厉批评,被指责为不忠诚,张廷玉当然胆战心惊,只好打起精神,继续到朝中点卯。不久之后,孝贤皇后病逝,张廷玉被“罚俸一年”,这个事,更是使张廷玉吓破了胆。他步入仕途四十七年没犯过任何错误的纪录就这样被打破了。乾隆十三年之后,乾隆皇帝性情大变,接下来,他是不是还会受到更大的打击呢?因此张廷玉日夜提心吊胆,精神总是高度紧张,老得就更快了。到了乾隆十四年,七十八岁的张廷玉牙齿都掉得差不多了,面上到处都是老年斑,腿脚越来越不好使,要是没有人搀着,已经没办法长距离走路了。

        张廷玉的身体变化,乾隆当然看在眼里。他发现乾隆十三年到乾隆十四年这一年,张廷玉老得太快了,思维明显不如以前清楚,说话有时也颠三倒四了。乾隆心中也不免感叹岁月无情。乾隆十四年十一月,有一次他召见张廷玉,聊天的时候,关心了一下张廷玉的身体,说,最近身体怎么样,我看你老得挺快啊!张廷玉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详细把自己身上的几种老年病说了说,说皇上啊,我实在是干不动了。

        这一次,乾隆动了恻隐之心。这个张廷玉,固然为人有取巧的一面,但是四十多年如一日为爱新觉罗家族工作,也确实不容易,不如放他回老家去享几年清福吧。所以乾隆发布谕旨说:张廷玉这一年老得太快了,因此,特批同意他退休。

        张廷玉大喜过望,自己这辈子总算功德圆满,能得个善终了。

        可惜,人的命运往往难于捉摸,就在一切本来都安排得很好的时候,又节外生枝了。这次节外生枝,可以说是张廷玉年老糊涂,自己犯的错。

        申请退休成功之后,张廷玉心中一块大石头落了地,但是另一块石头却悬起来了:鄂党的一位重要人物——大学士史贻直,经常和张廷玉作对。史贻直就经常在乾隆面前进谗言,说张廷玉这个人确实不够忠诚,又没有什么丰功伟绩,没有资格配享太庙。如果自己回老家之后,史贻直在皇帝面前再进谗言,乾隆耳根子一软,真的取消了自己的配享资格,那可怎么办呢?一想到这儿张廷玉又睡不着觉了。

        在家中琢磨了几天,张廷玉终于下了决心,决定豁出老脸,再进宫一次,面见乾隆,请求乾隆做出一个保证,保证他不会推翻雍正的遗嘱,让自己在死后,还会配享太庙。

        乾隆十四年十一月中旬,张廷玉冒着深冬的严寒,颤颤巍巍地再一次进了紫禁城,跪倒在乾隆面前,说明了自己的这个忧虑,说我这辈子啊,挺满足,就是一样,不放心身后的事,因此“免冠呜咽,请一辞以为券”(《清高宗实录》)。    

        这个事让乾隆十分意外,也十分不高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不准张廷玉配享,张廷玉却提出了这样出格的要求,这明摆着是信不过自己这个主子啊。不过张廷玉毕竟早年做过他乾隆的老师,后来又是顾命老臣,如今哭哭啼啼,跪在自己面前,他不好意思撕破面皮,更何况自己已经答应让张廷玉退休,那么干脆就送佛送到西,让他高高兴兴走吧。这样也能创造一段与三朝元老有始有终的历史佳话。

        所以乾隆就同意,专门发布一道保证张廷玉以后会配享的诏书。但是张廷玉出宫之后,乾隆一个人坐在那儿越想这个事,心里越不是滋味,所以他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派人送给张廷玉。诗的内容是什么呢?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矜恻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御制诗文全集》)

        这首诗啊,很值得琢磨。前四句很好理解,你到我面前,跪地陈情,请我给你一个保证。这一举动,令我不免起了恻隐之心。先皇的遗诏,我当然会遵守,你原本不必担心。但“可例青田原侑庙”,青田,是指刘基,刘基是浙江青田人。他得到了配享资格,同时又曾经退休,所以乾隆说,有刘伯温的先例,我就同意你退休回。 “漫愁郑国竟摧碑”,这个典故可就有点不祥了,郑国是指唐代的名臣魏徵,魏徵被封为郑国公,生前很荣耀,但是死后,唐太宗翻旧账,认为魏徵犯了很多错误,下令把他坟前的碑给砸了。最后两句“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评论且听伊。”尧舜是有名的圣君,皋契是当时有名的贤臣。这句话是说我算不上尧舜之君,我也不知道,谁可以称得上是皋契那样的贤臣?背后的意思即是你原本没有皋契那样大的功劳,父皇让你配享,现在看,你也许不够格。这两句诗里有很大的情绪。

        张廷玉兴奋之下,看到皇帝的这首诗,也没太影响心情。按道理说,乾隆皇帝这确实是破例施恩,一般皇帝都不可能同意给大臣写什么保证书,所以按朝廷惯例,第二天早上他应该亲自进宫去谢恩。可是他年近八旬之人,昨天进宫已经折腾了一天,太累了,第二天早上他没爬起来,就命他的儿子张若澄,替他到宫中谢恩。

        张廷玉没想到,这个小小的疏忽,可惹来了大祸。

        乾隆原以为,如此施与“特恩”,第二天一大早张廷玉肯定早早前来谢恩,所以乾隆起床后呢,就在那儿等着。谁料跑到宫里来的,是张廷玉的儿子。本来已经对张廷玉不满很久的乾隆,心中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了。

        乾隆马上命军机大臣写了一道圣旨,令张廷玉“明白回奏”!

        当天写旨的军机大臣,是谁呢?恰好是张廷玉的门生,叫汪由敦。汪由敦知道,乾隆皇帝这次发火,可是非同小可,他生怕张廷玉倒大霉,因此连忙派了一个小厮跑到张府,把这个消息传过去,让张廷玉好有所准备。

        不料这事弄巧成拙,张廷玉不知是老糊涂了还是被吓糊涂了,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第二天一大早,天还没亮,他就勉强支撑着,跑到了宫中,跑到乾隆面前,去叩头请罪。这真是一个再愚蠢不过的举动了。为什么呢?因为乾隆皇帝命他明白回奏的谕旨,按理要第二天上午才能发到张家。就是说,谕旨还没发到家,张廷玉就已经提前知道这件事了。这分明是告诉了皇帝,有人向张廷玉传递了消息。

        军机大臣当中,居然有人敢于泄露朝廷机密,乾隆认为,这是再明显不过的朋党行为。自己打击朋党十多年,没想到在眼皮底下,居然有人敢这样干。乾隆打击张廷玉,出发点就是要打击朋党,不过以前他一直没抓住真凭实据。现在,就是这个关键时刻,真凭实据自己送上门来了,乾隆不会再放过机会了。如果说,在此之前,乾隆对于怎么处理张廷玉还没有做出最后决定的话,那么,这一事实,却让乾隆决心必须把张廷玉一党彻底打散。因此乾隆当面把张廷玉痛骂了一顿,赶出宫中,又花了一整天时间,亲自写了一篇上谕,公布天下。上谕中说:

        今日黎明,张廷玉即来内廷,此必军机处泄露消息之故……朕为天下主,而今在廷大臣因师生而成门户,在朝则倚恃眷注,事事要被恩典,及去位而又有得意门生留星替月,此可姑容乎?(《清高宗实录》)

        乾隆宣布,“著削去伯爵”,以示惩罚。汪由敦呢,也被革去了大学士之职。乾隆索性直截了当地指出,张廷玉实在不应当配享太庙:“试思太庙配享,皆佐命元勋,张廷玉有何功绩勋猷而与之比肩乎?”(《清高宗实录》)    

        后来乾隆又把历代配享之臣列了个名单,送给张廷玉阅读,并让他明白回奏,你比得上这些人吗,配得上配享之荣吗?

        乾隆这一问,七十八岁的老臣张廷玉还能怎么回答?他只好回奏说:

        臣老耄神昏,不自度量,于太庙配享大典,妄行陈奏…… 敢恳明示廷臣,罢臣配享,并治臣罪。(《清高宗实录》)

        于是乾隆明令取消了张廷玉的配享资格,把他赶回了老家。张廷玉费尽苦心要平安收场,没想到,最终却丢了伯爵和配享两项荣誉,一生的努力,付之东流。

        处理了张廷玉之后,乾隆终于出了一口气,他如此羞辱张廷玉,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张廷玉已经彻底失宠了,以后谁也别再想攀附他了。果然,满朝大臣都吓得噤若寒蝉,张廷玉出京的时候,居然没有一个人敢给他送行。可见乾隆打击朋党,确实是起了作用了。

        乾隆十五年春天,张廷玉灰头土脸地回到老家。地方大员们为了避嫌,没有一个人出面迎接,只有一位侄子,带着几个家人,抬着一顶小轿,把他接进了祖上的老屋。

        然而,噩运却没有到此为止。朝廷中又出了一件事:他的儿女亲家,四川学政朱荃,犯了贪污罪,被乾隆抓起来了。

        这件事发生得真不是时候。一抓起朱荃,乾隆就想到了张廷玉。因为朱荃最初被提拔起来,就是因为张廷玉的举荐,何况后来张廷玉又和他做了亲家。朱荃成了贪污犯,张廷玉显然举荐有误。乾隆一生气,决定收回三代皇帝对张廷玉的一切赏赐物品,以示对张廷玉的惩罚。

        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十五年七月,乾隆派出了一个自己特别信任的人,内务府大臣德保,去执行这个任务。德保出门之前,乾隆特意把他召进宫内,在他耳朵边秘密嘱咐了几句话。

        这一年八月,钦差大臣德保来到了张廷玉家。张廷玉率领全家,跪在门口迎接。他早早就遵旨,把康熙以来,三朝皇帝赏赐给他的一切东西,包括字画、珠宝以及衣服器物什么的收拾到一起,打包准备交给德保。谁也没想到,德保身边不但带了十多名随从,还从知府那里,借来了二百名士兵。这二百士兵进了张家,不由分说,开箱砸锁,挖地三尺,抄了张廷玉的家。张廷玉一家人目瞪口呆,只能眼睁睁在旁边看着。

        好在张廷玉的清廉并非虚言。抄了半天家,也没抄出什么财产。不过,德保却带走了抄家过程中翻出来的所有带文字的东西,书籍、文章、信件,乃至张廷玉写的便条,都带回了北京。

        原来,德保出京之前,乾隆在他耳朵边嘱咐的,是到了张家,一定要借查找皇帝赏赐字画之名,严格检查张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书,看看其中有没有对乾隆的不满之词。

        把这些文件带回北京,细细审查了半个月,德保一无所获,他对这位张阁老不禁佩服得五体投地。张廷玉是一个文臣,进士出身,文人嘛,谁也保不住有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用文字发泄一下,也保不住会在书信日记中,品评品评当朝人物,说几句牢骚话。但是张廷玉却没有这样做。在他的数百封私人书信中,没有一字涉及政治。张廷玉回家后确实编了一本年谱,即《张廷玉年谱》,不过,在这本年谱中,他只是详细记载了三朝皇帝对他的“恩遇”“赏赐”,虽然细到哪一天皇帝赏了他几块萨其马,给他一个小荷包,却没有一字,涉及对朝政的品评。  

        虽然逃过了一死,但经过一次抄家,张廷玉的名誉却彻底扫地了,在政治上已经死亡。经过这场问罪,张党完全被击垮了。门生故吏都最终确认,张廷玉在政治上,绝对没有翻身的机会了,因此树倒猢狲散,各寻出路,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人敢登张廷玉的门,张党终于不复存在了。乾隆打击朋党,终于以全胜结局。    

        经过这场打击,张廷玉彻底灰心丧气。乾隆二十年,回到家中苟活了五年之后,张廷玉终于死了。

        消息传来,乾隆也感到一丝悲痛。毕竟他们君臣相处了十四年,回想起张廷玉一生的所作所为,他感觉自己对张廷玉确实苛刻了点。毕竟,张廷玉为大清辛辛苦苦工作了近五十年。于是乾隆皇帝又做出眷念老臣的姿态,宣布宽恕张廷玉的一切过失,仍然命他配享太庙。        

        到了乾隆四十四年,乾隆曾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自己驾下曾经工作过的五位大学士。其中关于张廷玉,乾隆写了这样一段话:

        张廷玉虽有过,余仍不加重谴,仍准以大学士衔休致,及其既卒,仍令配享太庙。余于廷玉曲示保全,使彼泉下有知,当如何衔感乎?

        (摘自《张宏杰讲乾隆成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4年8月版,定价:3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