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历史·史观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4年12月01日 星期一

    豆选,一个永远传颂的艺术主题

    牛铭实 米有录 《 书摘 》( 2014年12月01日)

        一粒粒再寻常不过的豆子,当它具有政治内涵时,不论是在古希腊、古罗马的兴盛时期,还是在东方古国面临存亡的20世纪,不仅闪现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而且凝聚着生存与兴盛的力量。今天,虽无必要再赋予豆子什么政治含义,但它的遗产,却不会随着远去的身影而被忘却。在未来,人们还需要从中汲取营养,凝结为推进政治文明进程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

        “天天投豆子,日日分黑白”,古人用豆子来记录善行或恶行,以此自我鞭策,这种做法源于宋代。“宋仁宗时曾担任枢密使的赵概,‘少笃学自力’,即对自己要求甚严。他准备了黑白两种豆,做了好事或学业有长进便投白豆,反之则投黑豆,以此督己”。据说他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赵概的书房里,放着三个盒子。一个装着白色的豆子,一个装着黑色的豆子,一个是空的。一天里要是他做了一件好事,或者有一个好念头,他就从装白色豆子的盒子里取出一颗白色的豆子,投到空盒子里去;要是做了一件坏事,或者有了一个不好的念头,他就从装黑色豆子的盒子里取一颗黑豆的豆子,投到空盒子里去。到了晚上,他把丢进空盒子里的豆子倒出来,数数白色的豆子有多少,黑色的豆子有多少,用这个办法,来检查自己在这一天里有多少过失,有多大长进。”

        朱熹也注意到这种办法,他认为人有许多不必要的思虑,可以用投豆法解决。他说:“前辈有欲澄治思虑者,于坐处置两器。每起一善念,则投白豆一粒于器中。每起一恶念,则投黑豆一粒于器中。初时黑豆多,白豆少。后白豆多,黑豆少。后遂不复有黑豆,最后虽白豆亦无之矣。然此只是个死法。若更加以读书穷理的工夫,则去那般不正当的思虑,何难之有。”他指出了两种不同的境界,先让善念占上风,下一步是让心思一片清静,无恶无善。但他认为这都是被动的,他主张还要用读书穷理的积极办法,才更容易清除邪思杂念。

        “学古人投豆之法,以黑白二豆分善恶”,后代不乏仿效之例。与以往个别的、分散的事例不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维埃、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时期,豆选被发扬光大了。据说开国大典前夜,政协投票选举中央政府组成人员,主席台两侧悬挂两幅根据地的作品,其中一幅就是1948年彦涵创作的木刻《豆选》。“人民程度不够,不能实行民主”,古今中外多少的执政者总是用这样那样的借口来抗拒民主。中国共产党推动的豆选揭穿了这个政治谎言,让占人口大多数的不识字的人也能参与民主选举,表达自己的意愿。

        豆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政治文化的一个亮点,曾被广大人民喜爱、传颂,并通过外国记者、学者的报道和记述而声名远播,它也铭刻在一代革命老前辈的脑海里,闪烁在至今犹存的文艺作品中。

        豆选·影片

        电视连续剧《沂蒙》描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沂蒙山区一个叫马牧池的小山村。在第33集中,八路军要建立边区政府,也要选村长,其中有个场景就是豆选村长。候选人有两个:于宝珍和继善。结果于宝珍比继善少得了一粒豆,落选了。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曾经亲眼见过豆选,其中一些身怀才艺又颇有见识的人,把那种场面用画笔、刻刀进行了艺术加工,或者用照相机真实地记录下来,使我们今天能欣赏到那些木刻、年画、摄影,读到有关的诗歌、小说、散文。文艺作品是现实的升华,它们栩栩如生地印证了散落在各地党史、地方志里尘封的往事,豆选就这样沉淀在我们的文化里。

        豆选·木刻

        彦涵的木刻《豆选》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他从陕西到了河北,1947年土改运动中,他任河北省获鹿县大河村工作组组长。根据那时的亲身经历,他创作了《豆选》等作品。彦涵回忆到,那时他作为土改工作组组长,要让农民们自己选出自己的干部,可是农民不识字,有人就想出了让大家往候选人碗里投豆子的主意。第一次自己选干部,农民们不习惯,嘻嘻哈哈的。但是彦涵说,那最初的民主意义非比寻常。新中国成立后,《豆选》被彦涵重新画成大型油画,被全国政协收藏。

        画面中,一位妇女弯着腰,正在小心地捡起地上的一颗豆子。1953年,文艺理论家王朝闻提到这个拾豆的细节,他认为这表明那个妇女不愿牺牲这一票的权利,显示了选民热情严肃地对待民主权利。同时,这样的细节也反映了解放区民主建设的本质特征,为作品增加了光彩。对于这幅作品,王朝闻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做了更详细的说明:“在一个宽敞的院落,(这很可能是土改没收的地主庄院,在当时常常作为村民集会的场所)……白发苍苍的老者,手拄拐杖,颤巍巍地来到选举的地方,边走边瞧着手中的豆子,这是一个复杂深刻的形象……一个农民不小心将豆子落掉,又小心翼翼地捡起,关注的神态和认真的动作,无疑流露出内心的感慨。豆子虽小,意义重大,一颗豆子是一个选民的心声。”

        这幅木刻备受赞美,如今人们仍然看重《豆选》的价值。2008年,一家拍卖公司得到这幅作品,拿去拍卖。这幅尺寸29×37厘米的作品,估价3万至4万元人民币。其简介中说,“当彦涵看到中国农民在不识字的情况下利用‘豆子’进行选举时,感到这是对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所进行的最有力的挑战”。

        豆选·年画

        豆选这种简便的办法,能使占人口多数的弱势群体参选,所以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中华女性长期以来是弱中之弱,她们被包括进来的时候,更显难能可贵。

        顾群1946年到了解放区,以河北选举为题材创作了《豆选》年画。这个投票场面很热闹,也很祥和。男女老幼都来了,会场上还布置了“为人民服务”等标语口号。画面的左后方像是入口,人们在那里排队领豆子,然后依序走上前来投票。画面中央,一位妇女正在弯着腰,小心地把豆子放到第二个碗里。碗上蒙着白纸,中间小黑点的地方其实是个洞,豆子从小洞投进去。这个碗对应的第二个候选人似乎也是位女性。一个男人在等待投票,他两手摆弄着豆子,左手掌心里有多颗豆子。据此推测,这次选举时,村民要给多名中意的候选人碗里分别投豆。他后边一个女人抱着孩子,像是也在等候投票。左前角一个老人领着个小男孩,在注视着人们,他们能看到谁投了谁的票。画面右边有个人站在凳子上,指着板子上的人名,向来人说着什么,也许是在介绍候选人。

        豆选·故事

        除了画,还有很多文学作品也是以豆选为素材的。

        1943年,赵树理创作的著名的《李有才板话》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它以现实为素材,生动地反映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农村选举的情形,描述一些人一心想操纵选举,变着花样做手脚,利用选务上的空子作弊,以达到自私的目的。

        抗战期间,阎家山村改选村长,大家先提出三个候选人,然后用投票的法子从三个人中选一个。投票的办法,因为不识字的人很多,可以用三个碗,上边画上记号,放到人看不见的地方,每人发一颗豆,愿意选谁就把豆放到谁的碗里去。

        阎恒元长期掌握村里的实权,刘广聚是阎家的理想人选。阎恒元的儿子阎家祥是教育委员,本来打算趁大部分人不识字,在写票的时候做手脚。现在要豆选,那一招不行了,他们就在碗上做点手脚。家祥把一个红碗、两个黑碗上贴了名字向大家声明,“注意!一会把这三个碗放到里边殿里,次序是这样:从东往西,第一个,红碗,是刘广聚!第二个是马凤鸣,第三个是陈小元”。说罢把碗放到殿里供桌上,然后从东到西每人发了一颗豆,发完了就投起来。一会儿,票投完了,结果是马凤鸣52票,刘广聚88票,陈小元86票,刘广聚当选。

        刘广聚当选村长后,想法子打击对手。县里指示成立武委会和民兵,需先选派一个人去县里受训,这不是个美差。于是他就又搞了一次豆选,推了三个候选人,包括对手陈小元。投豆子的时候,家祥和农会主席得贵两人“暗暗抓了一把豆子都投在小元的碗里,结果把小元选住了”,小元被送去受训。

        如今,赵树理和边区都已成了过去,但是当代人仍然不能忘怀那些事情,还不停地描写和传颂着豆选。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各地民主建政和各地普选人大代表,豆选等选举办法相当普遍,也成了文艺作品的一个丰富素材。

        有篇作品描写好干部焦裕禄召开贫雇农会,组织农民选贫农团。他对大家说:“谁能为贫雇农办事,带领大家闹翻身,就选举谁当头头。”“在关帝庙的广场上,参加贫农团的几位贫农,每人都领着几户贫雇农户主,先后来到关帝庙前的广场上,各人找一个位置坐下,交头接耳,小声议论。工作队的同志在维持着会场的秩序……焦裕禄把前一天参加贫农团骨干会的十多位老贫农作为候选人,让他们排成一行,面朝一个方向,就地盘腿而坐。张二亮在每个候选人背后各放一个碗。会场当中一张破桌上,放着一碗黄豆。参加会议的贫雇农每人捏一粒黄豆,从候选人背后走过,把黄豆粒丢在自己最信任人背后的碗里。丢豆结束后,焦裕禄面对群众揭晓:数刘长春背后的碗里豆粒最多。焦裕禄宣布:刘长春当选为贫农团主席,其他都是委员。”

        以豆选为题材的艺术作品流传至今,成为民族群体记忆里的美好回忆,豆选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喜爱,是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没有受过教育的大众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国家和社会的控制权被少数有文化、有权力的精英包揽了,成为维护少数当权者利益的工具。豆选成功地给予人民冲破文化局限和政治局限的机会。一粒豆,就是一张选票,它表达的是一种民主的精神,它使广大不识字的群众有了参与政治的机会,能用手中的选票表达个人的意见,让人民有了当家作主的机会。

        (摘自《豆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定价: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