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文化·影音节拍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4年07月01日 星期二

    导演 “胡 说”

    林兆华 《 书摘 》( 2014年07月01日)

        林兆华,一个年近八十的老导演,他的文字如同他的话剧,总有让人吃惊、意想不到的东西,大胆,有个性。但静心读下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话剧舞台劳作了一辈子,对话剧极其热爱的一个老戏剧工作者的肺腑之言,只是观点有别,语言锋利。他在急切地发问:“在艺术上,为什么一个国家只能有一种主义?”

        剧院关门啦!

        “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风格。”

        “唯有北京人艺有自己的传统。”

        这是学者、专家们讴歌人艺的咏叹调,在我看来,这却是中国戏剧的耻辱!

        这么一个大国就那么一个有传统的剧院,还有脸宣扬,真不明白这些理论家们安的什么心。

        “深厚的生活基础,鲜明的人物性格,京味的语言特色”——这叫传统?!这叫风格?!这是一般,特殊才是个性。

        上世纪80年代我去过巴黎、柏林、伦敦,走访了传统深厚的皇家莎士比亚剧院、布莱希特剧院及莫斯科艺术剧院。

        有次在柏林看了席勒剧院的一个戏,走出剧场,翻译问我:“此戏如何?”

        “这个剧院不久就会关门。”不知怎么说句这样的话。

        第二年又去了柏林,还是那个翻译,问他:“席勒剧院还在吗?”他说:“真的关门啦。”

        在布莱希特剧院看了它的保留剧目《大胆的妈妈》,和我多年前在北京看的电影纹丝不差。散场后我访问了那位演妈妈的主角:“这个保留剧目有什么改动吗?”她说:“一句台词都没有改过……”她的自豪感叫我不舒服,只好自我间离。

        在英国我访问了皇家莎士比亚剧院艺术总监:“贵院演莎士比亚戏剧有不同表达方式吗?”

        “一切戏剧观都在莎士比亚戏剧中。”

        “莎士比亚是戏剧顶峰,戏剧还要不要发展?”

        他的傲慢让我没心思跟他谈下去,我不客气地白话起中国戏曲,“你们西方是不可比拟的。”

        访问莫斯科几家剧院,我知道莫斯科艺术剧院早已落伍了,塔干卡留比莫夫剧院、共青团剧院、瓦赫坦戈夫剧院早已超越了它。叶甫列莫夫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立了现代人剧院。前两年我们剧院也做国际邀请展,莫斯科艺术剧院带来的戏我看了十几分钟就走了,没什么新意。

        在法国最有声望的法兰西喜剧院(也叫“莫里哀之家”)看了几次演出,真叫人失望。有一年看了《无病呻吟》,就是一个人的独角戏,表演、读词、舞台……没有一丝新的东西。

        第二天访问了他们的负责人,他说:“我们保留了莫里哀时代的演出风格。”

        无个性创作,不是艺术,是模仿。

        重复就是倒退!

        多年前,于是之老师让我排《茶馆》,我就提出条件:焦先生是我内心特别崇敬的一位大师,但如果今天排《茶馆》还按焦先生的版本描红,再重复原来的面貌,这不叫继承传统。但我们多年以来都是这样的“继承”,我后来和人艺都不争论了。

        人艺的《雷雨》《茶馆》几十年前是怎么演的,几十年后整理整理还是这样演。这样的描红就是继承吗?我不认为是。没有发展就没有继承。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我排新版《茶馆》时,也是颤颤巍巍,实际上也不敢大动,因为那是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大动会遭到不同的意见。

        有时我想,我也算是老艺术家呀!凭什么不许我也说说呢?

        近来整理《大将军寇流兰》,几年没演,都忘啦!这部戏有两支人少的重金属摇滚乐队。

        易立明对摇滚乐队较熟悉,选了几个酒吧叫我去看,最后选了“痛苦的信仰”、“窒息”两支乐队。他们配合排戏很认真,可以专门创作配曲,也可以根据剧情即兴。排戏那些日子震翻了人艺。如果没有他们的现场表演,用录音会逊色很多。

        演出后一些专家们批评:

        “莎士比亚的戏怎么放上了摇滚?不伦不类!”

        传统是要发展的,不能用传统压人,革命都不能吃老本,艺术更吃不得,戏剧也没什么老本可吃。

        新学戏剧的年轻人千万别读“戏剧创作指南”或是“表导演指南”。戏剧家把戏剧理论化,让人晕头转向,按他们标定的方向走,说不定走向南极……还是在大陆生存自在。

        去南极探险当然也可,但带回来的冰会化,企鹅会死,土生土长的东西才会存活。

        艺术发展不是继承的结果,是独立创作的果实。自由、兴趣就是永恒的创造力!

        摊上个“形式主义”也不容易

        爱因斯坦明确宣称:“我相信直觉和灵感。”

        彼得·布鲁克说:“我导演一部戏通常没有理论规范,只是跟随自己的感觉,让画面动起来。”

        这是大师的话。

        我的创作状态也是半用功半偷懒,没整理过一部完整的导演构思。理论家和博导们批评我:“他没有理论框架!”

        舞台艺术不是理论出来的。我从刚做导演的时候起就没什么理论基础,我一直说是直觉拯救了我,还找了些论直觉的书,抄了些语录给自己壮胆儿。

        导演的活儿主要不是阐释,不是经验的总结推广。品位是自然天成的,艺术感觉是第一位的,加之技巧、经验。

        尤为重要的是调理演员的表演,这是核心的核心。再好的构思,虚伪、做作的演艺也就无“艺”可看了!

        你也可以说,我是一个不用功的导演。

        过去戏剧圈,尤其是教授、导师们,经常批判我形式主义、忽视内容。开始我还生气,后来感觉自豪,摊上一个“形式主义”很不容易的,评论家永远跟不上毕加索风格的变化。我经常说“我没有风格”,这是真话。我的创作大部分是直觉感悟,导演构思也经常是缺胳膊少腿。

        一位知名戏剧家说“戏剧就是过程”,有道理。排练场就是摸索的过程,需要构思、实验,找到一个好的表达形式至关重要。我们长期固守“内容决定形式”的思想,其实新形式的诞生标志着戏剧的发展与成熟,创造新形式是救活戏剧的根本!

        谁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也可决定内容,或者说,形式就是内容!

        一个戏剧的创作就像放烟火,点完一个,再放新的才行。一样的花样一样的响声,你自己看着听着不烦吗?

        “不像戏剧的戏剧,没有表演的表演,没有导演的导演。”这是八十年代与高行健做戏时,我对戏剧朦胧之设想,至今还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戏剧是什么?戏剧是游戏

        木心的一本书中有这样的话:

        凡是主义都是别扭的,主义,就是闹别扭的意思。

        本能地反对一切既成见解。

        宗教是云,艺术是霞。

        现代艺术思无邪,后现代艺术思有邪,再下去呢,邪无思。

        在我看来,写一个乐呵呵的轻松喜剧,还有些内容,打动些观众,提供些思想,就不错啦!其他的,深刻的太沉重,商业的太浅薄,主旋律又嫌枯燥说教……排世界名著才是潜藏私货的良策,把自己要说的融入戏中,各级文化密探也嗅不出什么怪味。

        “我想退出戏剧圈……”我这样说过。

        其实不想退,是心中不满。

        眼下写戏的人不多,看戏的人不少。好戏不是想出就出的,几年遇到一个较好的戏就不易!

        想研究研究表演,如今排练场又没那个氛围。如果还有些责任心,应该把人艺的第三梯队建立起来,每年都选拔几个年轻的毕业生进剧院来,选一个戏叫他们占领舞台。整天叫人家跑群众,自然没什么心思在剧院扎根,我也会不安心!

        但转念一想,怎么可能都按你的思维去排戏演出呢!谁都生活在自我需求的欲望里。所以得平欲,放下,调整心境。

        《一鸟六命》马上要投入排练的时候,联系了几个知名演员,都说喜欢,就是没有一位能定下档期。干脆只用工作室的年轻演员,不依靠明星,这样能否生存,谁知道?但是不盈利也要这样做,只能这样做。

        其实这些年轻人对戏剧的热情和表演才能都不错,多年来,他们牺牲了很多演电视剧赚钱的机会,只要工作室需要,都全力配合。

        这年头儿做到这样,不容易,于我就是最大的支持。

        能做点喜欢的事儿就是幸福的。

        我排戏不那么正儿八经,创作也没那么多理论。你采访我,我讲不出个一二三,可排的过程中也许能出七八九。排戏的过程就是游戏,试试这个,试试那个,觉得合适就来。

        我的戏也不教育人,好多观众是在党的教育下培养起来的,他们看我的戏不理解。其实我更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的,只不过阴错阳差地还保留了点个性,没被扼杀,或许他们想扼杀的时候已经晚了,我就这样混下去了。

        我对戏剧没有使命感。

        中国舞台上的戏太像戏,我希望戏能变成游戏,不是某某主义的传声筒。就像《回家》、《说客》和《鸟人》,游戏感很强,舞台上有多重自由。我一直跟孩子们强调要有“提线木偶”式的表演意识。

        自由心态是创作者的灵魂。

        “戏剧不是游戏。”

        “做戏剧绝不是玩。”

        “果真如此他一生白活!”

        博导们声色俱厉的叫喊使我不解。

        我排戏就是玩,还想玩得心跳,别把戏剧弄得那么神圣、庄严、沉重,那是舞台的娱乐。

        我建议把各国大师级的作品多找些来看看,世界戏剧都多元到什么样子了!就是他们追随的莫斯科艺术剧院,也会叫他们出一身冷汗。

        戏剧就是要讲述一个有趣儿的故事:故事多得很,有趣儿难寻;故事是技巧,有趣儿是灵感。

        “理念无论多么高明,技术无论多么巧妙,都不会给我们带来伟大艺术……艺术家应该把事物的精神气韵传达给我们,以唤起我们情绪的共鸣。这就是中国艺术家的最高目的和最高理想。”

        林语堂如是说。

        我不为莎士比亚、契诃夫诸大师们服务,只为自我表达;他们是我创作的基础,也是我的帮手。

        (摘自《导演小人书》,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4月版,定价:4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