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书评·闻香识书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0月01日 星期二

    捍卫我们的故乡记忆

    郑渝川 《 书摘 》( 2013年10月01日)

        记忆,要比我们自认为的脆弱得多。不过几十年甚至更短一些的时间,我们已经丢弃了曾经传承过很多个世纪、伴随过很多代人成长的传统。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被公认为如今在世最德高望重的企业家领袖,他笃行的“敬天爱人”经营哲学实际上并没有商业评论家所说的那么艰深繁杂。东方的农业社会的运转逻辑就是“敬天”,遵循生态时间,讲求天人合一,对生活欲望予以必要的克制。“爱人”则更内化为前人们的生活、生存智慧,由此衍生的家族礼仪、家庭生活规则、乡里人际关系准则都带有较强的内敛型特征。

        我们曾经鄙薄过我们各自所在的故乡传统,以及构成某种共性的中国式乡土传统,认为那是土里土气的、不经济的、浪费时间的。加以更细微的考量,你会发现,原先显得颇为分明的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文化娱乐方式、土特产品,要么呈现出趋同化,要么则流于式微。作为故乡重要构件的方言,还顽强地存在和应用着,但已经有越来越多地方的孩子们在英语和普通话的双重压力(学习和社会交往)下,对本土方言显得越来越隔膜。

        我们这一代人、上一代人以及前人们熟悉的那个“故乡”,已经回不去了,只剩跟故乡同名的某个地方,以及我们残存的对那个“故乡”的记忆。在这种时候,我们才会察觉到记忆的脆弱性——你若从未留意,就会陷入大量记忆符号构成的混乱及相互干扰之中。

        幽壹的《回不去的故乡》里,翔实而形象地描绘了他的家乡广东省汕尾市陆河县的传统民俗。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地理上的故乡,无论多远,借助现代交通工具都可以做到随时回去;然而“现而今,曾经的那些历史、传统、文化,通通都变味了”,这让返乡的人触发了更多的乡愁,“回不去的故乡,让人永远记挂在心头,那时的山;那时的水;那时的人们……”

        《回不去的故乡》书中提及的乡村器物,包括作为生产工具的农具、作为农业社会生产组织和资源组织方式的工匠及其技艺,以及伴随陆河客家人儿时成长的玩具、游戏方式、生活经验等等,都已经在加速消失之中。乡村器物相比传统民俗,更可能遭到忽略、忽视和遗弃,以至于今天的人们已经忘记了传统器物伴生的价值理念。本文开篇就曾提到稻盛和夫笃行的“敬天爱人”经营哲学,实际上,我们中国各个地方的农村,长期以来都是按照同样的逻辑来维持生产和生活的运转,反映出浓郁的生态和谐意识。比如,幽壹书中提到的石匠、木匠、补锅匠在乡土社会(农村经济)中所发挥的作用,实际上就是最有效、最节约的利用资源,避免因人的欲望、生活需要造成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和严重破坏。石匠、补锅匠等角色现今在农村也再难寻踪迹,更具破坏性和浪费性的生活方式正在造成持续的环境问题,这样的变化究竟算是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还是具有讽刺性的局部倒退呢?

        (摘自豆瓣网)

        书名:《回不去的故乡》

        作者:幽壹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定价:28.00元

        出版日期:2013年8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