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文化·后窗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0月01日 星期二

    拈花对谁笑

    刘冬颖 《 书摘 》( 2013年10月01日)

        在悟道成佛之前,释迦牟尼曾被红尘深深困扰。据说,释迦牟尼佛是一个王子,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少年时代,过着奢华而舒适的生括,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有一次,他坐在树下看农夫在农田里干活,只见农夫们汗水淋漓,埋头苦干,一面鞭打耕牛,一面用锄头翻土。当小虫从泥土里出现时,立刻遭到小鸟的突击,而小鸟又被凶猛的大鸟捉去吃掉。从这一场景中,悉达多太子体会到了世间每一个人都难以逃脱的环环相扣的痛苦。之后,悉达多又看到许多清瘦、衰老、死亡的凄惨现象,非常感伤和苦恼。这让他明白,无论是谁,无论贫富,都无法摆脱生老病死的最终命运。最后,悉达多遇见一位出家修道的沙门,从沙门那里听说出家可以解脱生老病死之痛,便不顾父王的多次劝阻,毅然离开妻、儿,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菩提树下,悉达多太子顿悟成佛,释怀于红尘。又经过多年的修行,悉达多成了佛祖。佛祖把自己去除“心魔”的经验总结出来,传于众人,这就是《金刚经》的缘起。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就是用金刚(佛心)这个法宝降伏心魔,断除红尘中的所有烦恼,度到清净空明的彼岸。用现代的话说,《金刚经》就是直接针对人类烦恼、欲望的“心灵鸡汤”。

        凡人感官上的红尘,是一个花花世界,功名、爱情、美貌、子女等等,都是人生的一出出戏,凡人太执迷于这精彩的演出,会惹来无尽的烦恼。

        佛祖眼中的红尘,不仅仅是烦恼,还是成佛的必经修行路。佛教讲究“看破红尘”,但并不是“深山古刹,古卷青灯”地远离现实世界,而是从红尘中来,到红尘中去。如果离开红尘去修行佛法,那就无所谓“看破”与“看不破 ”了。

        修行的路径,其实就是历红尘。从这个角度讲,《金刚经》就是佛祖留给众生的红尘修行宝典。那么,怎样读《金刚经》这本经典,才能明了佛祖普度众生的慈悲呢?佛祖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

        一天,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美丽的金色菠萝花献佛,请佛祖说法。可是,佛祖却一言不发,只是用手拈金色菠萝花遍示与会者,从容不迫,意态安详。弟子们谁也不懂老师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佛祖有个大弟子,叫迦叶。迦叶看见佛祖拈花,忽然“破颜微笑”。宗教法会,戒律极严。可就在这鸦雀无声中,迦叶尊者竟然“破颜微笑”,尽管不是开怀大笑,只是微笑,也是大大出乎常规的。奇怪的是,佛祖见迦叶微笑,竟将金色菠萝花交给迦叶,并用“以心印心”之法,传给了他无上的法门。

        佛祖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言不发,其中的奥妙究竟何在?

        佛祖所传示的,正是一种无言的心态。这种心态,纯净无染,无欲无贪,坦然自得。迦叶与佛祖在灵山会上心心相印,没有任何语言,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但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意会比言传更能领悟佛法的本质,正如《高山》、《流水》之曲虽妙,没有知音,也只是犹如弹棉花般的声响。读《金刚经》,“拈花微笑”的心态最重要。佛祖以智慧凝结成的《金刚经》,就是那一朵金色菠萝花,不能把这美丽的花一瓣瓣撕下来去研究,而是要珍贵地把它拿在手中,用你的心去感知它、欣赏它、品读它,让它的美映照在你心中。

        沿着佛陀慈悲的眼光来看红尘,用迦叶尊者的心态来读《金刚经》,你就会走向佛陀。

        所以,佛祖拈花,不妨多情?!以为那一朵花正是佛祖要赠与你的。

        一沙一世界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有首著名的诗曰《天真的预言》,开头四行是这样写的:

        To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弘一法师曾这样把这诗翻译成中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现代诗人梁宗岱则这样翻译了这首诗: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我个人更喜欢弘一法师的翻译。他的翻译中有一处故意的错误,就是把英文原文的“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国”变成了“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弘一法师故意的犯错,更有佛法的光辉,这和他对佛典的熟悉有关。

        《华业经》说:

        佛土生五色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在佛教的经典里,常常借微小以表达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认为微小的颗粒中,存活着微妙广大的世界。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有一个“小宇宙”。

        寻常细微之物,换个角度,却原来孕育着大千世界。

        最深刻的佛法,就体现在最简单、浅白的日常对话中。《金刚经》中,佛祖对须菩提说: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也是亚洲的著名大河之一,最宽的地方达二十公里,它的上游在西藏,其源头是一个貌似大象的山口,中途集纳百川。因为它从雪山流下来,就像从天上流下来一样,所以恒河的原意叫“天堂来”。恒河滩上的沙子,细若面粉,难以计数。当然,宇宙中有成千上万条无法计量的“恒河”,所聚集沙子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了。

        佛祖每遇庞大的数字,总喜欢借恒河沙譬喻。恒河沙数,比喻数量多到像恒河里的沙子那样无法计算。

        恒河一粒沙平平常常,可每一粒沙子都蕴涵无穷能量,等待人们去开发,象征每一个平凡人,都有伟大的潜能,具有无限价值。 

        在佛法的世界里,世间万物都是拥有生命的。只有懂得见微知著的人,才能真正打开自己的世界。佛祖经常传教世人:心若无物,一花也是一世界,心若太满,万物空如。

        参透这些,即便握住一粒沙子,也能拥有整个世界。

        须菩提的提问

        在世俗的人眼中,《金刚经》是能够辟邪的,从历史上到今天,很多人为保佑自己富贵吉祥诵读这本书,抄写这本书。然而,《金刚经》的真实意义是什么?佛祖贵为太子,放弃了人间所有繁华,又亲历了世间所有的痛苦,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谁能懂呢?   

        和佛祖一起静穆打坐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中,就有一个能懂佛祖的人。他就是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须菩提。须菩提可不是个简单的人,他在皈依佛门之前,已经是威震一方的婆罗门教领袖了,年龄也比佛祖大一些。

        须菩提幼年的时候,对世事的看法以及待人处世,就与众不同。他生长在富贵之家,父母对他万般呵护。但须菩提从小就不愿做金银财宝的奴隶,父母给他的金钱,他都是随时来随时去地拿了救济穷困的人。在路上若遇到衣不蔽体的乞丐,须菩提甚至会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布施给乞丐,自己只穿着短衣短裤跑回家。他的父母并不吝惜金钱,但对爱子的作风,非常不理解,就把他叫到身边,训诫道:“孩子!你这样的行为真不好,自己的钱,也不问什么理由,就拿了给人:衣服是自己穿的,你脱给人,光着身体多难看!”须菩提温和、恭敬地回答父母:“我不知道什么原因,在我心中,觉得世间的一切都与我息息相关,一切人好像和我同一个身体。人是赤裸裸地生下来,为什么赤裸裸就不好呢?人和我有什么不同,把自己的东西给人怎么不行呢?”

        须菩提的大慈大悲,正是学佛之人最难得的慧根。他号称佛祖身边解空第—人,对万物的有和无,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他说:“宇宙中一切森罗万象,好像都映现在我心中,可是,我的心中又像空无所有似的。假若世上没有大智大觉的圣人,谁也不明白我心中的世界。”

        《金刚经》的开篇,须菩提见到佛祖身体力行、躬亲示范佛法,很快参透了玄机,了解了佛的用意……

        化缘乞食,是教大家布施。对佛教徒来说,向谁化缘,就是把福田送给谁。所以,一定要按照所遇到的顺序化缘,这才是公平地送福田。佛祖每天不辞劳苦地化缘,就是要让大家时时不忘布施之心。而按照所遇到的自然顺序化缘还有深意,面对不同脸色、不同待遇,要宠辱不惊,这是佛祖在示范如何持戒修行。

        化缘时,饭如果装满了饭钵就够了,这是启示众生,减掉人生没有必要的财富拖累。

        打坐入定,则是佛祖教大家静思,放下红尘。    

        所有这一切,都流露着般若之光。

        在日常的吃、穿、住、行、出、入、坐、卧之间,能安住真心、降伏虚妄,是佛法的最高境界。很可惜,佛祖如此光芒四射的无言之法,只有须菩提一个人悟到了。他脱口而出:

        希有,世尊!

        须菩提领悟了佛祖的真意,所以才对自己的老师无比崇敬,赞叹佛祖是“举世罕有的世界之尊啊”!须菩提不是阿谀奉承,佛祖的慈悲之心,绝对是世上稀有的。从佛祖在菩提树下悟道那天起,就希望天下苍生能和他一起解脱红尘烦恼和轮回不尽的痛苦。此时,须菩提心潮起伏,一想到要向佛祖所问的问题及佛祖的慈悲,不由从内心发出感慨、喜悦,似乎看到未来众生及在座弟子,都会因此而得到极大的福祉。

        须菩提继续提问,这也是许多佛门弟子的共同问题: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学佛之人,能否发菩提心?发了菩提心后能否持久?纷扰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

        换句简单的话说,怎样修行佛法,才会有正果?    

        佛祖用了整部《金刚经》,来回答须菩提的提问。    

        (摘自《我爱红尘——凡人眼中的<金刚经>》,中华书局2013年2月版,定价:29.00元) 

        凡人眼中的《金刚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