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思想·观察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07月01日 星期一

    故事之外的韩国文化

    郝明义 《 书摘 》( 2013年07月01日)

        你看过《我的野蛮女友》吗?

        电影里,男主角第一次去女主角家里见她父亲,那个爱喝酒的老爸给了男主角一杯酒。然后男主角侧身,别过脸喝了那杯酒。

        这个规矩的背后,有些故事。

        由于地缘的关系,朝鲜民族很早就受中国文化之影响。比日本晚得多,韩国要到1443年,中国明朝英宗的年代,朝鲜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大王,才造出了“训民正音”二十八个韩国文字。“训民正音”的前言,是这么写的:“国之语音,异乎中国,与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终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为此悯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习,便于日用矣。”

        然而,韩国虽然从朝鲜王朝开始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也正从这个时期开始,韩国所受中国的影响更加深远。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李朝建国之初,就揭橥了三大立国原则:一、崇儒教(之前为佛教);二、亲中国;三、以农为本。其中,崇儒教这一点尤其重要。

        由于儒教的影响,韩国建立了科举制度,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阶级。自朝鲜王朝开始,南科举入仕的人,统称“两班”。但后来,逐渐只有两班的后代才能参加科举,而两班的子女也都跟随着统称为两班。换句话说,读书及参加科举,成了世袭的权利。

        “两班”,是儒家思想与制度在韩国的代表。他们都是从小就勤读苦学,并且无法从事生产性的工作。务农、从商、从工,都不可。唯有通过科举,才能腾达;没有入仕的,生活也很艰苦。但不论是显赫还是没落的两班,都必须彻底遵行儒教礼节,行为不能逾矩。两班的走路步伐有一定规律,不能太快。不能大声说话。饥寒,不能形于色。任何状况,衣冠必须齐整。有种说法是:两班掉到水里,即使淹死,也不能乱喊乱游。两班之下的社会阶级是“中人”。中人可以做些小官,或是从事数学、天文等技术性工作。中人之下是“商人”,做些买卖、手工业。商人之下是“贱民”,包括常奴、艺人、巫人等。

        尊卑有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社会阶级与秩序,直到今天,仍然以各种或隐或显的面貌出现在韩国。年龄、年级、入伍日期、入社日期的些微差距,都会造成终生的长幼之分,或是“前辈”“后辈”之分。长幼与前后辈之间,行为和言语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譬如,当长者或前辈的,可以说“半话”,当晚辈的对他们,则只能说“敬语”。譬如,当晚辈的不但在同行时不能走在长者或前辈的前面;也不能打他们面前经过,必须绕过他们背后走。譬如,餐饮是当父亲或先生的先用,然后,当母亲或子女的再用。而晚辈与所谓的长辈或前辈同席,连喝酒都要偏过头以表敬意。《我的野蛮女友》的男主角那样喝酒,就是这个道理。

        韩国与中国文化结合之深,究竟到何种地步,可以看一段历史故事。

        1780年,为了祝贺清朝乾隆皇帝的七十大寿,朝鲜文学家朴趾源跟随使节团来到中国。回到朝鲜后,他记录了从鸭绿江经辽宁到北京到热河,历经三十余站、两千多里路的行程,是为《热河日记》。全书用通畅优美的汉字写成,以日记、随笔、政论等多种体裁,按照时间顺序记录了与各界人士的交流,描绘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风貌。

        成书于1784年的《热河日记》,是这样开始的:

        “后三庚子,我  圣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二十四日,辛未,朝小雨,终日乍洒乍止,午后渡鸭绿江……”    

        但是《热河日记》之前有个前言,前言的一开头,却先解释为什么在“我  圣上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之前要先加一个“后三庚子”。朴趾源是这么说的:“曷三庚子?崇祯纪元后三周庚子也。”接着他解释:“明室亡于今百三十余年,曷至今称之?清人入主中国,而先王之制度变而为胡。环东土数千里,画江而为国,独守先王之制度,是明室犹存于鸭水以东也。虽力不足以攘除戎狄,肃清中原以光复先王之旧,然皆能尊崇祯以存中国也。”然后,在前言的结尾处,他又毫不避讳,甚至骄傲地题上了:“崇祯百五十六年,癸卯,洌上外史题。”

        从明清之战开始就一直站在明朝这边的朝鲜,明亡之后根本就以正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自居。二次大战结束之后,韩国更选择太极八卦的符号为自己的国旗,以及至今八佾舞仍然是韩国文化庆典中的一个重要节目。

        然而我在韩国居住、成长的那个时候,并没有认知到这些。

        当然,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现象。

        譬如那些长幼有别的生活、语言习惯。譬如可以看到上了年纪的人指责街上素昧平生的高中生,说他们行为不检,叼着香烟太难看。而高中生也只能羞惭地熄掉香烟,匆匆而去。譬如夜间过了十点以后,路上如果还有女人行走,经常有男人理直气壮地骂两声:“女人家这么晚了还在外面晃荡什么?”女人也就闷不吭声。又譬如我们不时在街上被哪个老先生听出是中国人而拦下,他问一两个深奥的中文字句,看我们答不出来就笑呵呵而去。

        但我们也看到许多韩国人的负面。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韩国人的奢侈与虚荣。

        有人说:中国人好面子。那可能是没有和韩国人作比较的说法。以韩国人的消费习惯来说,钱,总是喜欢花在别人看得到的地方。他们最先追求的,是衣饰之体面与豪华。在韩国,衣着往往就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与阶级。因此,韩国人特别惊讶中国人可以腰缠万贯,却衣着邋遢的本事。    

        基于这种外露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上的贫富意识、阶级意识特别浓,所以大家都在追求“出世”。一旦“出世”,也就是发财或是发达了的人,走路的姿势和讲话的声调马上大不相同,端起架子。也由于他们太过重视门面、排场,所以大家就喜欢比。而流行、品牌、进口货之受重视的程度,更远非台湾人所能想象。虽然每个社会都不免有人要比比学历、资历、开的车子、买的房子、穿着的品牌,但是对照起来,韩国人在这方面的程度又太过重了一些。

        我个人对韩国人重视门面,有两次深刻的印象。

        1981年,我刚结婚,和妻子回釜山省亲。在前街一家小小的咖啡厅里,和一些过去就认识的女服务生打招呼,介绍我的妻子。她们开始以为我在开玩笑,我说是真的,然后抬抬我妻子手上的金戒指给她们看。

        其中一位笑起来了:“我就说你在开玩笑,如果是结婚的话,连一颗钻戒也没有啊!”

        我很小的时候,就从周边知道韩国人非常爱钻石,因而华侨社会里钻石走私的新闻一直不断。但是这种情况到底有多严重,却是在那天才第一次亲身体会。

        还有一次经历,则是1997年。当时我是台湾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有一天,楼下门市同仁说,有一个韩国出版界的观光团临时来参观,想要见一下“社长”。那是一家出版社同仁旅游,十来个人,他们没想到我会讲韩文,甚感意外,大家就多聊了一阵。临走的时候,其中一位女性留在最后,特别跟我讲了这么一段话:“请原谅我说话失礼,可是您这里有四层楼的房子,社长却只用一个这么小的办公室,我真的没法想象。”

        过去我就听说韩国的企业,不论大小,老板的房间总要占很大一块。所以那天他们看我十坪左右的办公室会那么吃惊,虽然没有让我太过讶异,但也印象深刻。

        近年来,韩国的美容整形业蔚为大观,我总觉得是在延续他们重视门面的心理脉络。

        牢固的社会阶级及秩序,结合了以农为主的经济体系,从十四世纪开始,给朝鲜王朝带来了数百年的平稳岁月。但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亚洲政治势力的版图重划,日本正式并吞朝鲜半岛,朝鲜王朝灭亡。如果我们联想起他们曾经以保存连中国都失去的一些文化而感到自傲,对朝鲜民族遭逢剧变之惨痛,感受奇耻大辱之重,就可以有所体会。

        二战之后,韩国独立,但不久韩战爆发,朝鲜半岛被战火蹂躏,最后北纬三十八度线造成南北长期分裂。这就是1950年之后韩国的现实。    

        在这种现实中,一个热血的民族会急于奋发图强,告别过去,是很自然的。他们会开始怀疑以农为生的经济体系加上儒家系统的社会阶级及秩序,是自己长期丧失活力,无力面对近世剧变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很自然的。

        因此,我们看到接下来韩国社会的发展,一直以各种“霹雳手段”在进行。

        清除汉字书写,是文化上的霹雳手段。相信“体力就是国力”,大力发展体育,是建立自信与形象的霹雳手段。当然,因为急于摆脱贫穷与落后,急于奋发图强,韩国在经济活动上也采取了各种霹雳手段。而我认为,起码在战后几十年中,韩国社会价值观的扭曲,和这些经济上的霹雳手段大有关联。韩国政府的用心、立意都没有错,但是用力过猛了一些。  

        而在文化的演变过程中,稍稍用力大一些,小一些,其影响又多么深远。

        今天韩国文化里一些负面的例子,其根源应该大不相同:着重形式与排场,其根源其实在于对“礼”的重视。阶级观念浓烈,其根源应在于重视伦理。爱好玩乐,其根源在于以农立国,重视四季节气的作息。激烈的地域主义,其根源在于对乡土的热爱,对自我存在的重视。行事激进而冲动,其根源在于勇于承担。得意而易于忘形,其根源在于进取之心强烈。根源再美好的社会共识与价值观,一旦这个环节或那个环节的成分力量重了一点点,就变质出这么多糟滓。

        文化也者,就是这么微细。

        近几十年来,韩国人一直急于证明自己,而采取种种决心与行动,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从来不欠缺决心与行动,他们缺的只是对时间的耐心。

        因为没有这种对时间的耐心,所以他们刚在1997年加入以发达国家为会员的OECD组织,却在次年就成了亚洲金融风暴的牺牲者,被国际货币基金介入,形成所谓第二次国耻。

        因为没有这种对时间的耐心,所以他们刚在前两年以手机、影视、美容整形等新兴产业而令人刮目相看,并摆脱亚洲金融风暴的困境而自豪,又面临了因滥发信用卡造成新的金融危机,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难题。

        他们总在奋力一跃,而又总在奋力一跃之后发现新的踏空。

        文化的调整,还是要回到教育。教育是条最远的路,但也是最近的路。看它最远,还是最近,只是因为看待时间的角度不同。而我如果要提醒别人对时间多一些耐心,那么自己就必须先要如此。

        (摘自《故事》,译林出版社2013年4月版,定价:23.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