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言善信”的风范

    赵恒 《 书摘 》( 2012年06月01日)

        这是老子在讲水的“七善”中提到的。善信就是诚实的善,真实的善。即信守诺言是真诚的,是让人信服的。

        另外,老子还在很多章节提到守信的重要性,如“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意思是说,别人为什么不相信你呢,是因为你失去了诚信,做过不守信用的事,因而人们不再信任你了。老子认为,领导者应该注重自身的信誉,这是领导者权威的基础,千万不能失信于民。信誉不但对领导者来说是重要的,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为人处世之道,就是要诚笃守信、取信于人。《淮南子》中说:“人先信而后求能。”没有信誉,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

        古代圣贤都强调“信”字。孔子同老子一样对“信”的作用是非常重视的。《论语·学而》中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信与义是相近的,它属于义的范畴,表示一个人以言语所作出的承诺,要经得起检验,换句话说就是要言行一致。另外,《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又是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一个人如果言而无信,不兑现自己的承诺,不讲信用,真是不知道他怎么在社会上立足呢?又怎么与他人相处呢?此外,《春秋》中也说道:“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言之所以为信者,道也。信而不道,何以为信?”在这里,强调了信是大道,我们每一个人不能不言,言不能不信,如果言而有信,就是义,就是大道,就是人的立身之本。《左传》中说道:“信,国之宝也。”有人也曾经问孔子什么是治国的法宝,孔子回答说:足食、足兵、民信;人们又问如果三个方面必须去掉两个,那应该保留哪一个呢?孔子毫不犹豫地说:民信。由此可见,孔子把诚信看得比粮食和军队更重要。

        唐朝初期政治家魏徵曾经在《述怀》中以“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的诗句来赞美重诺守信的行为。季布是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他非常讲诚信,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就是“一诺千金”的由来。侯嬴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为了向信陵君践行自己的诺言而舍弃了生命。因此,季布和侯嬴以诚信见称于时,并为后世所赞颂。待人以诚,言而有信,这应该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讲,信用就是信誉,信誉比能力更重要。如果领导者耍权术,恃盛气,挟私见,他可能得势于一时,但不会得势于一世。

        1860年9月16日曾国藩给胡林翼写了一封信,其中就引用了一个老僧的话:“唯忘机可以消众机。”这个老僧所说的“机”就是机巧,在这里形容一个人的奸巧、欺诈。曾国藩经常教育自己的家人和下属要待人以诚。只有待人以诚,才能以诚换诚。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要“去伪而崇拙”,不要耍奸巧,要有诚意。他认为,“唯天下之至诚,可以破天下之至巧”。他还教导弟弟曾国荃在为人处世中要讲诚意,在带兵过程中也是如此。曾国藩还时常提醒他要与左宗棠诚心相处,才能使左宗棠诚心相待。曾国藩曾经说过:“驾驭将领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拿出诚意。”他认为,“君子的行为没有比用忠诚倡导天下人更大的事了”。由此可以看出,曾国藩“驭将之道,最贵推诚,不贵权术”。

        领导者的魅力来自于真诚,它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人格的力量。只有胸襟坦荡,虚怀若谷,才可以取得人们的支持和真诚相助,成功才成为可能。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最喜欢的一部书,也是他生前要看的最后一部书。毛泽东是在延安马列研究院图书室找到的这本书,从此他爱不释手。无论战争环境多么艰苦,也无论行军多么紧急,行装中可以扔掉日用品,但绝不会舍弃书籍。尤其这本《容斋随笔》从不离身,被毛泽东从延安带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带进北京。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每次离京到各地视察,也总是将《容斋随笔》带在身上,空闲时就翻阅。可以说这本书陪伴毛泽东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也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在,毛泽东不知读过多少遍的《容斋随笔》就珍藏在中南海毛泽东故居。书中很多篇章都留下了他用黑铅笔画上的圈圈、点点、杠杠。由此可见,毛泽东对《容斋随笔》中的思想是非常欣赏和认同的。

        那么,《容斋随笔》是怎样一本书呢?

        淳熙十四年(1187)八月,正值盛夏季节,在南宋都城临安的皇宫里,翰林大学士洪迈,正在陪侍宋孝宗议论政事,谈着谈着,宋孝宗忽然说道:“近来看到一本《容斋随笔》,很有见地,是一本好书。”

        洪迈又惊又喜,谦恭地回答:  “那就是臣所著的《容斋随笔》!只不过是臣的一些读书感受而已,没有什么可看的,让皇上见笑了。”

        宋孝宗赞赏地说:  “爱卿太谦虚了,这本书大家的议论是很好的。”

        洪迈受宠若惊,连忙起身叩拜,感谢皇帝的褒奖。

        洪迈,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字景卢,号容斋,《容斋随笔》就是以自己的字号作为书名的。洪迈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官至宰相。他学识渊博,著述极多,勤奋博学,阅读了大量书籍,并把自己的读书感言以笔记的形式留存了下来。经过四十余年的积累,形成了《容斋随笔》。    .

        《容斋随笔》讲了商鞅变法中一个移木立信的故事。

        战国初期,秦国是一个政治、外交和国力都比较弱的诸侯国,常年受到楚国和魏国的侵扰,东方国家把它当做夷狄,就连诸侯国的盟会——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联合国”——都没有资格参加,没有什么“国际地位”。为改变民穷国弱的局面,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求贤变法。商鞅听说这个消息后,从魏国赶到了秦国。他通过秦国的宠臣景监的关系见到了秦孝公,和秦孝公长谈四次。商鞅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得到了秦孝公的赏识和认可。秦孝公遂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秦国的变法,改革旧制度,实行新法令。左庶长是秦国沿用了几百年的官名,是最有实权的大臣职务,由此可以看出秦孝公对商鞅变法改革的重视。

        商鞅知道,要使新法在秦国顺利推行,首要的事情就是必须取得百姓的信任。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要使秦国人清楚和懂得变法的道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于是想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他命令士兵在都城南门的市场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且在旁边贴了张告示,内容是: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赏给十锭黄金。告示贴出去不久,就围满了人群,纷纷议论起来。大家边看告示,心里边想:论重量,这根木头一般人都能扛得动,论距离,从南门到北门也不算远,怎么会出这么多的赏金呢?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商鞅见没人相信,又把奖赏提高到了五十锭黄金。这样一来,人们更觉得不可思议,也更加猜不透这位新上任的左庶长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正在大家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走出一个年轻力壮、膀大腰圆的小伙子,说:“我去扛城南门那根木头,要是官府赏给我钱,就说明他们还讲信用,往后咱们就听他们的;如不赏给我钱,就说明他们是愚弄咱们百姓,他往后说得再好,我们也不信他们那一套了。”他来到了南门,扛起木头就走。这时许多看热闹的人,好奇地跟着他,想看看他是否真的能拿到五十锭黄金。到城北门,只见新上任的左庶长正在那里候着。他看了看扛木头的小伙子,立即把五十锭黄金奖给了他。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不久就传遍了整个秦国,商鞅这才下令变法。

        但是,老百姓对商鞅的变法还是半信半疑。变法实施之后,有一次,太子触犯了新实施的法律,商鞅说:“法令行不行得通,关键是看能不能执法严格。”于是就要处罚太子。但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对他的处罚不就是对秦国的处罚吗?所以,商鞅就变通了办法,按照法律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又在太子的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了字,以示警告。这件事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震动,从此以后,秦国的贵族和百姓没有不遵守法令的了。

        十年的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周天子还给孝公送来礼物,封秦孝公为诸侯,此时的秦国在“国际”上可谓是一个“超级大国”了。

        实际上,商鞅的“移木立信”,是仿效魏国吴起的做法。吴起在魏国西河做郡守的时候,就是以这种办法来取信于民的。

        吴起为了在西河地区建立威信,让士兵在南城门外立了一根木杆,并在城中大造舆论说:“如果谁能把这根木杆推倒,就任命他做长大夫。”老百姓听说此事后,议论纷纷,半信半疑。有的说:“这官也当得太容易了吧?”这时有一个年轻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南门外,把那根木杆推倒了。之后,径直来到吴起的官衙,禀告自己已推倒了南门外的木杆。吴起派人查验证实后,立即提升他做了长大夫。从此,西河地区的军民对吴起的赏罚十分信服。

        曾国藩认为,不贪财,不失信,不自以为是,如果能做到这三点,则自然会使鬼神钦佩,人人都很敬重你。有信之人以法令、礼仪作为信义之本,而无信之人则以恶好作为判断信义的标准。古往今来,任何统治者维系自己的统治,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以权术驭人取胜,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玩弄下属于股掌之上,使人对自己产生害怕、神秘的感觉,将其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另一种则是以诚信取胜,对人以诚相待。无论是统治者,还是领导者,驾驭人群,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恩信,二是威信。这里,不管是恩信,还是威信,都离不开一个“信”字,它是维系政权、管理施政的基础。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信用”二字也是其立命之本。古人所讲的“人无信不立”就是这个道理,不管是在政治舞台上,还是在生活之中都是如此。“失信于民”是政治上的大忌,而“失信于人”则是生活中的大害。

        反复无常,这是从政者无德的表现。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同年登科的好友,李文安非常敬重曾国藩,因而把李鸿章送到曾国藩门下学习应试诗文。从师两年后,李鸿章中进士,又过了两年,被补为翰林院编修。李鸿章为人智慧,善于应变。在与太平军的一次作战时,李鸿章采取了诱降的办法,允诺给投诚的太平军将士以高官厚禄,但投诚的太平军将士放下武器之后,李鸿章却背信弃义,设计将投诚的太平军将士全部杀死。曾国藩听说之后十分不满,指责李鸿章这是不信、不义之举,并以此告诫部将切不可失去“信”和“义”二字。

        曾国藩总结自己的成功“秘诀”就是一个“诚”字,这个诚字就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以诚相待。他说,为什么湘军能够有战斗力?能够打败太平军?就是上下之间有一个“信”字。大家以诚相待,才使得湘军有战斗力,才能打胜仗。“诚”是团结的基础,也是解决部属之间相互不团结因素的重要方法。取巧和虚伪,固然可以取得一时的便宜,但终究是要失败的。

        曾国藩的一生,信奉的也是“诚实”二字。

        曾国藩自认为愚钝,因而也对奸诈之人心怀厌恶,“以诚相待”就是曾国藩以“拙”胜“巧”的妙法。正是凭着这种方法,曾国藩建立了一支“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受到清廷倚重的湘军。

        “信”的实质是个“诚”字,就是“至诚”。关于“至诚”,《中庸》是这样讲的:“至诚是不间断的,不间断就可以长久延续,长久延续就可以得到验证,得到验证就能更加悠远长久,悠远长久就能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能高大光明。广博深厚,可以承载万物;高大光明,可以覆盖万物;悠远长久,则像天地一样没有止境。这样,没有表现而自然彰明,没有行动而万物改变,无所作为而获得了成功。”

        管子曾经说过:“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此言十分深刻。“结”者,就是一个领导者的凝聚力、公信力,没有这个“结”,也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道德被颠覆,这正是老子大声疾呼“善信”的根由所在。

        (摘自《领导者36项修炼:感悟《道德经》管理智慧》,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版,定价:46.5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