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文频道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从儒家政治看“中国模式”

    岑科 《 书摘 》( 2012年06月01日)

        思想的碰撞是一个民族精神发展的条件。不同角度对问题的思考,会激发我们多角度更全面的思考问题。思想只有在碰撞中才能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萧功秦

        近年来,在思考中国社会转型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一种制度的建设或转变,绝不仅仅是更换权力机构或法律条文那么简单。背后还有社会文化及共同信念的强大影响。正因为如此,近日见秋风、易中天、袁伟时等学者在媒体上争论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演进的作用,感到意义非凡。

        如果问这场争论“谁输谁赢”、“谁更正确”,笔者会站在易中天和袁伟时先生这一边。概而言之,秋风主张的“儒家宪政主义”,即认为儒家文化构建了一个自由和谐的中国传统社会、未来中国的民主宪政也依赖于儒家文化复兴的观点,是他从历史文本中寻章摘句,按照自己的逻辑由概念到概念地编织而成的。相比之下,易中天和袁伟时先生认为,儒家文化作为专制政治的基础,整体而言阻碍了自由民主在中国的实现,其观点有大量事实与常识作为补充,无疑更令人信服。

        笔者不能同意秋风对儒家文化和中国传统社会的美化,但同时认为,凡是认真深入的研究,总能给人启发。秋风给我的启发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现实与儒家治理秩序有若干暗合之处,其成功与局限或许也来源于此。试举几方面表现如下:

        第一,儒家在理论上坚持一元领导,皇帝的地位不容挑战;同时昭告天下:他们的使命是替天行道,为人民服务。在古代,皇帝被称为天子,是人间的最高统治者,每个人都必须服从。但根据儒家学者解释,皇帝的统治必须合乎天意。所谓天意,就是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惟天惠民,惟辟奉天”。仔细想想,这与当前的政治现实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二,在权力结构中,人分三六九等,按地位高低享受不同待遇。儒家治理秩序的最大特点是人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恪守自己的礼节与责任。在皇权专制下,君主或上级的权威不容置疑,以下犯上是不行的;但另一方面,它对执政者的要求非常高,要求上级比下级更英明,更体恤民情,更有社会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类似当前明确的政治级别,而对领导干部则要求很高:高瞻远瞩,德才兼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三,在统治集团内部,有某种形式的自我批评与自我监督机制,力求清正廉明,长治久安。在古代,皇帝允许大臣劝谏,有专门的监察、进谏机构,如御史府(台)、中书省、谏院等,有时还会下“罪己诏”,表明专制统治有自我纠错的意愿和功能。在当今,也有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群众举报、通过纪检委惩治贪官等自我净化机制。这些措施虽不能根除贪赃枉法行为,但确实对执政者产生了一定约束,也给老百姓无穷的希望。

        上述几点表明,无论是儒家政治,还是现实体制,在追求社会正义与人民幸福的理念上,是能够自圆其说并有相当完备的组织机制去实施的。只不过它们依靠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这与现代文明理念相悖。按照儒家政治的构想,皇权专制下如果碰到一位明君,出现若干年的太平盛世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方向正确,自然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如果方向错误,就会积重难返,祸害无穷。然而,无论从人性弱点还是历史事实来看,一个皇帝长期保持英明仁慈,或几代接班人都跟他一样,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儒家承认百姓有“革命权”,面对皇权专制老百姓有两个选择:要么顺从,要么造反。后果可想而知。这就是王朝更迭的“兴衰周期律”的根源。“中国模式”要想避免王朝更迭式的革命,必须向民主、平等、法治的宪政体制转变。如何实现宪政?就是秋风、袁伟时等学者争论“儒家宪政主义”的源头。从精神内核来看,儒家思想与民主宪政一个讲等级,一个要平等,是严重冲突的,所以大部分人估计都不会同意秋风的看法。但秋风在争论中提出一个尖锐的质问:如果说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两千年历史都是专制统治,那岂不是证明了限制、剥夺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制度最适合中国国情;老百姓只配过被人管制、奴役的生活?——这是需要认真回答的。

        以笔者之见,儒家文化中肯定有积极合理的因素,否则,就不会产生19世纪之前中国经济、文化、科技领先于西方的历史。但事物是会变的。好比一道饭菜,曾经美味营养,但时过境迁,变质发霉,就会变成有毒食品。作为积极因素的儒家文化,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变为消极因素。更确切地说,我们今天称之为“特权”、“专制”的东西,几千年前可能是社会优良治理的必要条件;只是由于催生了民主政治,才让儒家思想和治理秩序落后于时代,成为进步的绊脚石。

        在印刷通讯技术落后、识字率低下的古代社会,“正确”的知识也只存在于少数人头脑中,建立等级治理秩序,反而有利于降低社会合作的不确定性,提高生产效率,扩大国家疆域。这也许是儒家文化造就了一个庞大的中华帝国,并长期领先于世界的根本原因。

        16—18世纪,民主政治在西方兴起,并成为世界先进潮流,人们的知识视野和平等意识大大提高,教育日益普及,对专制、特权的弊端和不人道越来越不能容忍,特权专制治理的优势开始丧失,成为创新和效率的障碍。这些因素加起来,使民主政治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一种必然。

        中国人追求民主宪政已有百年之久,这一过程不能摆脱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有人说,中国几千年专制社会是“明儒实法”,儒家的政治理想和主张是好的,但实践中被法家的权术搞坏了。这就好比说,计划经济和公有制的出发点是好的,只不过实践中被特权分子搞坏了一样,是没有意义的。一种好的思想主张,如果长期被坏的政策工具裹挟,就要反思这种主张本身有没有问题。以笔者之见,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人人自律的等级治理秩序,是跟现代民主政治相悖的;但因为它在构建社会和谐上的逻辑自洽性、历史合理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一直延续至今。

        儒家强调的精英治理和人人自律,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它们,民主制度很容易沦为民粹政治或议会闹剧。由此可见,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采取甄别取舍的态度。如果可能,把当代儒家政治中的等级观念去掉,注入平等思想,并强调人的自律和彼此宽容,加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推动,中国社会就会越来越好了。

        (摘自《阅读年选:思辨2011》,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年1月版,定价:2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