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广角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6月01日 星期五

    拿什么来养老?

    高强 于一 《 书摘 》( 2012年06月01日)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老人?经历了入园难、入校难、看病难等社会问题后,下一步可能会迎来入养老院难的一幕……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缺口

        我们无法抵挡变老这一自然铁律,唯一的不同只是上演的时间。赡养老人,不仅是社会,也是每个家庭必须面对的生活命题。人口无节制的增长无情吞噬社会的根基,经过相对漫长的觉醒状态,国家从尝试到坚决,实施了拨慢人口钟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这辆曾经呼啸而过的生命列车,经过与数千年生育意愿相违背的割裂阵痛后,终于慢了下来。另一方面,计划生育,促使大量“4-2-1”的家庭人口结构产生,中国已经有超过一亿人的中国独生子女大军,越来越多的家庭资源用于培养孩子,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争抢为孩子输送成长资源。

        然而,守恒规律总是在冥冥之中不动声色发挥着作用。独生子女一茬茬长大,并成家立业,由于寿命延长,对他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的赡养义务,都要由第三代来承担。反哺的轮回,不再是两代人的生命体验,变成了三代人。

        家庭洗牌所带来的“4-2-l”以及“8-4-2-1”,这种倒金字塔式的新型家庭结构,考验着倒金字塔结构中处于“2”位置的人们,他们面临着赡养老人的经济、情感等方面的多重压力,人们会忍不住把眼光瞄向社会,看社会在为他们切身的问题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为养老提供的第一道社会屏障。

        1997年,我国开始实施养老保险制度。制度规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由企业和个人缴纳;另一部分是基础养老基金,为各地区职工平均工资的20%,由企业依照个人工资总额的5%缴纳。

        个人账户式养老保险金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养老压力,但由于实施时间较晚,受困于历史欠账。实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前已经退休的员工和已经参加工作的在职公职人员,并未进行前期的缴费积累,缺失的这部分养老金不得不由社会和后来缴纳者承担,从而增加了养老保险制度的隐性负担。另外,一些企业或由于效益差没有缴纳足额的养老保险基金,或为降低成本恶意拖欠,也会导致养老保险费的缺口越来越大。

        从l998年起,国家建立养老保险资金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偿历史债务,补助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1998年的24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873亿元,12年间共补助4483亿元,但这还远远不够,缺口高达上万亿。

        从央行行长到主管经济的市长,再到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的工作总是和钱分不开。但是一上任就面临两万亿的养老金缺口,让戴相龙每天都在为弥补缺口心急如焚:  “按照联合国标准,我们国家实际上1997年就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以后,养老基金的收支就出现了缺口。”

        你养得好父母吗?

        从老人自身的经济能力来看,大多数中国的老人在进入老龄时,积蓄已经所剩无几。为培养子女,他们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和财力。即使孩子长大成人后,他们还心甘情愿延续自己的养育使命,为子女买房以及抚养下一代,甚至他们的经济主要来源——退休金和养老保险金,也成为子女成家立业的主要经济来源。父母自身没有积蓄,保障他们老年幸福的重担顺理成章落到子女肩上。

        如果你是一个低收入者,残酷的事实是,你还在“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存阶段攀爬。你的收入还要因每个月厚厚的一叠账单而迅速被稀释。孩子的教育、高额的房价、人情往来,还有吃、住、行,哪一样都要花钱,一项项支付下来,剩下的钱已寥寥无几。谋自己的福祉都勉强,在社会养老体系有待完善的情况下,又如何保证给自己的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

        赡养老人的经济支出主要表现在老人健康状态下降时,一旦父母生病,接踵而来的是一笔笔巨额支出,医疗费、护理费、营养费等一系列费用,“搜刮”着一个家庭并不殷实的家底。赡养父母的压力不但来自经济,还来自心理压力以及机会成本的损失。“上有老,下有小”的顶梁柱状态,让很多人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家庭上,影响其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了缓和经济压力,子女也迫于无奈从事更加繁忙的工作,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日益忽略,甚至出现空巢家庭,老年人憧憬的天伦之乐正渐行渐远。

        “人人有份”仍将是空想吗?

        “养儿防老”江河日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毫无争议地挺身而出。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只能保证最基本的生活,离大多数人的福祉要求还差得很远。对于舆论津津乐道的福利国家,已经有不少人望穿秋水。势不可当的经济增长势头以及强劲的理想主义思潮催生了福利国家的“理想国”,人们相信现代化可以创造出由一个进步政府创造的高福利国家。的确,已经有不少国家已神气地带领着它的子民进入高福利国家享清福——不管贫富贵贱,本国的公民都能一视同仁地得到国家的福利和照顾,包括教育费用、医疗、交通、住房和养老。

        但在中国,人人有份的分配方式并不具有多少可行性。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基调决定了中国的国民收入不够高。尽管GDP增长数字一年比一年让人眼花缭乱,但由于底子薄,要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并不容易,即中国政府拿不出足够多的钱来确保人人有份。养老保障起步晚等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养老金还留了一个格外大的缺口,这成为中国养老的一块心病。

        从国家软性可持续发展力来看,如果中国过早实施大包大揽的高福利政策,同时人们的文化、修养与品性还远远没有达到在享受高福利时仍然保持持续的创新力,则有可能形成养懒汉的制度,养懒汉的制度是缺乏生命力和活性的,不利于整个国家的发展。

        仅靠孝道支撑的“养儿防老”传统难免由于子女实际经济实力备受考验而成为强弩之末。养老保险制度虽然致力于为全民造福,却只能保证你“凑合着过”,恩格尔系数会格外大。因而,自己才是自己的救世主,为了避免老来遭遇银根紧缩的尴尬,就要学会未雨绸缪,早早备下养老的钱。

        但对于相当大一部分人,他们担忧的是攒不下钱。开源开得少,节流节得少,两端同时发力,人们的钱袋子成了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

        一个财富悖论

        一部人早已富裕了,但有一部分人依然绕不开 “勤劳而不富有”或者“忙穷族”这样的财富悖论。总体上,中国的家底越来越殷实,但由于制度成本、机会成本以及权力寻租、个人勤劳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的收入曲线并没有流畅上扬。

        节流方面,房价是家庭支出的重头戏,一套房子下来,可能就上演了一场砸锅卖铁的破釜沉舟戏,所有的积蓄被掏空;买下房子,还要还房贷,赡养老人,供养孩子上学,一笔笔账算下来,一年的收入所剩无几,根本无暇顾及养老储蓄。套用当代人的一句话:养老储蓄在从火星向地球奔跑的路上,并不是见者有份,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已经攒下了足够的养老金。

        即使有一定储蓄,最终受益者也不一定是自己。2007年,汇丰银行在全球l5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一项名为“未来的退休生活”的年度调查。中国大陆的调查结果为,仅有9%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对退休生活做了充分准备,有32%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并没有对退休生活做出规划,为孩子进行储蓄的比例高达4l%,而以退休为目的的储蓄比例仅为l4%。

        有些人即使辛辛苦苦攒下一大笔钱,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躺在银行里的钱可能会大幅缩水。有些人为这笔钱列了一长串的养老计划,旅游、学习书法,甚至做公益事业,到头来,你有些恐慌地发现,这些钱根本不能满足养老需求。

        老来的残酷,或许比青春的残酷更令人不安,岁月已剥夺了你承担残酷的精力、财力和时间……

        (摘自《中国之谜》,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年2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