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购买力震撼日本。中国人的出手阔绰,让日本一些商家把中国人视为“摇钱树”,把路标换成中文的,甚至营业员也换成中国人。中国的强购买力导致日本国内一些人惊呼,“中国将买下整个日本”。
作家张贤亮1995年撰文《我为什么不买日本货》:
在日本政府没有用实际行动表示真正的反省和道歉之前。一、我个人和家庭绝不购买日本商品,如果怕国货有假冒伪劣,情愿去买西洋货,幸好在中国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时代,没有非买日本商品不行的情况;二、对我还能管得着的宁夏文联、宁夏作协及下属十个文艺团体,我已告知办公室,凡购买日本商品的一律不得报销;三、我所经营的宁夏商业快讯社的电子广告屏幕,拒绝接受日本商品的广告客户;四、我所经营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公司镇北堡电影拍摄基地每年参观游客达30万人次,是到宁夏的中外人士必游之处,对日本游客,每位免费发放一份这篇文章的复印件。
然而日本货无法彻底抵制,根本在于能够满足人们所需。日本人以宗教般的虔诚追求产品完美,把产品当作艺术品,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高度统一,让人叹为观止。科学家杨振宁称赞日本货“有一种很高价值的精神结构”,“一种美学或鉴赏力。这种价值观是日本产品获得成功、创造奇迹的奧秘”。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说:“我怀着不仅仅是钦羡,而且还是痛苦的心情看待日本工艺和技术……我们的专家会看得目瞪口呆。”
新中国成立初,中日两国贸易额非常小。1956年,日本商品展览会在北京举办,人们蜂拥观看,羡慕不已,年轻人对半导体收音机爱不释手,刮目相看。毛泽东参观并题词:“感觉很好,祝贺日本人民的成功。”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日本货进入中国轻而易举,中国一时间无计可施,无力抵挡。日本饱和的电器业、钢铁业出现了“中国支撑下的日本景气”和“中国产业”。中国固然也逐步能生产洋火、洋油、收音机、彩电等,并夺回部分市场,但日本执行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方法,把更好、更新、更先进的产品潮水般地推向中国市场。
1995年,盖洛普调查显示,中国十大品牌中,日本占6个。美国占3个,中国仅1个,根据中国人熟知程度依次为:日立、可口可乐、松下、东芝、青岛啤酒、丰田、米老鼠、万宝路、铃木、本田。1997年6月,中国的外国品牌头20名,日本占10个。1998年,零点调查公司统计,中国经常购买洋货的41.3%群体之中,最常买的是日本货,占到55%,比占第二位的美国货高出近30个百分点。
而在经济发展程度远超过大陆的台湾,日本商品和文化渗透程度也无孔不入。罗吉普在《野心帝国》一书中说:“日本人来了十多年前,有识之士不断地提醒我们注意日本人可怕的经济渗透力。十余年后的今天,小到玩具产品,大到百货公司,依然无处不见日本企业张牙舞爪的影响力。在政府处心积虑防堵日本货入侵台湾的同时,民间却大谈崇光百货、索尼录像机、本田汽车、阿克拉卡通,甚至宫泽理惠的写真集。台湾爱日本货是不难想象的,因为用过的都说好,台湾怕日本更是理所当然,因为在一百年前,日本人就来过了。”日本货涌入中国,强龙压过地头蛇。日本货情结在有些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借钱也要买。
“文革”时说,买洋货是“洋奴哲学”,但江青一伙人仍用外国化妆品,看外国电影。许多中国人有仇日心理,但在日本货面前也“缴械投降”,从不仇恨日本货。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生活,但这种倾向,恰恰是对日本货优势的肯定。日本货客观上丰富了中国市场和生活,刺激民族工业发展。当然有了价廉物美的国货,还盲从日货,也更不可取。而国货要看着赏心,用着放心,也要让国人物有所值。否则缺陷太多,只能让国人避而远之。
而今,日货确实存在某些缺陷,从东芝笔记本电脑到三菱帕杰罗汽车问题频频,还对中国消费者歧视。但是轰动全国的索赔一厢情愿,中国名牌问题也层出不穷。靠汉字手写输入发家的某中国品牌找“托儿”拍卖质次价高的新产品,欺骗消费者。北京奧运会后,爆出三鹿奶粉导致婴儿肾结石事件,影响恶劣。口口声声以民族利益为重、要爱护民族企业的蒙牛乳业等企业最好产品销往海外,内地只能买到二、三流。赢利时乐得喜出望外,出了问题却要国家庇佑,这样的国货不爱也罢。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说:“俺们中国跟日本相反,自己的国民享受假冒伪劣,真正的国优部优都是奉献给友邦的。”
抵制日货是个人的选择。不过有学者认为,如果上纲上线,认为抵制日货就是爱国,买日货就是不爱国,这未免过于武断又粗暴地剥夺公民的权利,爱国不会如此简单而易做。
当然应该有选择地抵制日货,打击个别伤害中国的日本企业,也许能使其就范,收到效果。不过针对侵华历史上臭名昭著,并且近年出现质量问题的三菱,湖南长丰汽车公司和其密切合作,强烈要求挂三菱车标。最具国际影响的中国人成龙除了与日本佳能一直合作外,更是三菱车的形象大使。成龙系列影片所用的汽车都是三菱,而且片中都有三菱标志的特写镜头。只要成龙驾车,必定为三菱。
成龙赞道:“我多年来都说三菱好!”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日贸易额极少,日本并没有向中国出口多少产品,依然成为世界强国和发达国家。反倒是日本与中国贸易增加很多时,经济出现退步。
1972年时,中日贸易额仅有11亿美元,2007年达到2360亿美元,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则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每年向中国出口的商品总额一千多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2%,根本无法决定日本兴亡。
日本在我国投资600亿美元以上,投资项目接近5万个,吸纳1500万人就业,对日贸易占中日总贸易额的40%,向中国缴纳的税金达800亿人民币。松下43个生产基地,员工5.5万人,日本人仅占1%,3000厂家提供零件。许多中国品牌产品的零配件和核心技术都用日本品牌,比如电视机纯平显像管、空调压缩机、相机感光芯片等关键部件,爱国者数码相机类似日货贴牌加工品,2008奧运会开幕式灯光特效也由日本公司负责。而以上日货不在某些人抵制范围之内,只是不愿意钱被日本人直接赚取,间接则不在乎。
日本产业升级与转移,在客观上使中国受益,逐渐形成东亚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为日本生产大量消费品。在日本市场上,相当多的普通商品,如服装、食品、小家电、小百货等大都是中国生产的。买一套考究的西装很可能是“中国制造”,精美的日本绢人也可能是中国造。即便我国所用产品都能自己生产,考虑到国际分工协作和经济成本,日本和中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也是互惠互利,十分必要。
新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和日本没有大规模贸易往来,甚至于近些年来对于日本产品的抵制,多少会对日本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如果大量购买了,日本经济肯定比现在好许多。但是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日本在以前很长时间内没有中国强有力的购买,一样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可见其内功之深,而在其经济逐渐下滑之际,中国强大的购买正使日本受用不尽,但是也并非可以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作家张贤亮写作关于抵制日货的文章是在1995年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是有感于现在的人对历史的遗忘,因此在文章里发表了那样的激愤之辞,但是后来他发现很难做到这一点。张贤亮认识到:“现在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用排斥某个国家的商品的做法,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行的。”在2010年,张贤亮使用日本的打印机、照相机,甚至还有日本的保温杯。
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时,日本人一掷千金,买下了香港的证券中心、法国的酿酒场、德国的国宾馆、欧洲最大的商业中心,还有许多国家的葡萄园、工厂、古堡、街道,甚至美国的象征——洛克菲勒大厦、英国伦敦BBC广播大楼、美国零售公司——7-11。石桥轮胎还收购美国凡世通车胎公司,索尼收购哥伦比亚电影公司,富士通收购英国ICL电脑公司艺术品,梵高的《向日葵》及《嘉舍医师的画像》、毕加索的《皮埃雷特的婚礼》也纷纷落入日本人之手。
1988年前后,在日本偷袭过珍珠港的夏威夷,日本投资占90%,商场、球场、旅馆、海滩也成为日本人的囊中之物。 “珍珠港事件再度爆发”、 “纽约告急”、“日本接管美国”、“美国成为日本第47个县”、“购买美国”的惊呼四起,连自由女神像也被人用漫画改成穿和服的模样。2006年,日本对美国的直接投资是中国对美国投资的233倍。
而今,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一位河南商人用10亿元买下了德国帕希姆机场,温州商人买下了英国的某家电视台。在日本加快对华投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也开始进入日本,多起并购案例已经让日本媒体惊呼。
杭州尚德电力斥资3亿美元,收购了日本一大型太阳能公司。
2010年,中国比亚迪汽车公司收购日本模具业巨头荻原公司旗下的馆林工厂,将荻原的车体成型方面等模具的先进技术应用于在中国的汽车生产,提高中方员工掌握的技术水平,以提高公司的国际竞争力,而荻原则希望缩小过剩的生产能力以改善收益。
2010年中国持有的日本国债大幅增加,前4个月累计达到5410亿日元,以1年以内的短债为主,为5177亿日元,10年左右的长债为234亿日元。4月,中国共购买日本国债1978亿日元,仅次于英国,成为海外第二大投资日本国债的国家。中国前4个月持有总额是2005年的两倍多。目前,外国人或机构持有日本国债的比率很低,截至2010年3月末,仅为4.6%。
据悉,中国人在日本一下买走500万元的金枪鱼,一下买走两套15000万的房子,一下买下一座滑雪场,一下买走10块劳力士,日本本间高尔夫球用品公司和一家滑雪用品公司,也分别被中国收购。诸如此类,让日本人不得不对中国人另眼相看。日本人频繁提起“中国买起日本”这一问题,日本人害怕东京市中心的地标建筑物、著名品牌,甚至有战略价值的岛屿,最终都成了中国人的猎物,担心一旦中国买到日本机构后裁员。
自近年爆发经济危机以来,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从美国经济转移到中国经济,中国正从生产基地转变为消费市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据悉,日本大阪港和神户港都是位于关西产业地区的出口桥头堡,当大阪港出口触底反弹,呈现增长势头时,神户港出口却处于低迷状态,因为神户港主要对美出口,大阪港主要对华出口。
2009年,《日本经济新闻》分析说: “出口以对华出口为中心,增长了6.3%。今年3月,规模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救市政策开始发挥效果,这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做出了世人公认的贡献,也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与中国发生关系的日本企业,都获取巨大利益,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指出,中华经济圈崛起可使日本摆脫衰退。
2009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在华售出汽车70.9万辆,同比增幅达到21%,但销量仅占中国市场总销量的5%。丰田早前预定2010年在中国汽车销量超过80万辆的目标。
中国汽车市场的壮大使丰田把中国和美国的消费者放在了对等的地位,这是中国消费者国际话语权增大的表现。因为汽车召回,丰田汽车公司总裁丰田章男从美国的听证会后直接来华,丰田自3月上旬起开展了汽车免息贷款等促销活动,3月销量实现了61200辆,同比增加33%。
近年来,中国赴日游客每年以30%的增幅、平均每人每次在日本旅游消费38万日元的业绩,就让日本不得不放宽旅日中国人签证。
《日本经济新闻》几乎每天都在头版发表中日经济合作的信息和报道,秋叶原电器街打出“热烈欢迎最敢消费的中国人”的橫幅,百货商店沉浸在“欢迎!欢迎!”一片中国语中,日本女职员向中国观光客鞠躬微笑不止。
日本政府观光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10年2月,即中国农历春节假期期间,日本共接待中国游客121700人,同比增长93.2%。由电影《非诚勿扰》引发的“北海道热”仍在持续,春节期间有许多游客包机前往北海道各地旅游。日本国内越来越多的商家也开始为抓住这个商机、更多吸引中国游客而开展各种活动。
2010年4月7日,日本SBICHINABlanding和SBIResearch公布了以针对日本旅游的中国游客而进行的调查问卷结果。结果显示,中国游客在日本购物的第一选择是“银座”,50%以上的游客一次旅游消费会超过20000元人民币(相当于28万日元)。一次购买100万日元(约七万多人民币)以上商品的也大有人在。 “秋叶原”仅次于“银座”,在中国游客购物目的地排名中位居第二。游客们在银座主要是购买化妆品、服饰等相关商品,而需要购买电器、电子商品等商品时,秋叶原仍旧是游客们的第一选择。
日本商家积极展开“中国顾客争夺战”,还将店内所有商品统统换成“Made in Japan”,平时销售的日本在海外生产的产品一律收起来。百货店的名牌商品“像飞一样”被迅速卖掉,“春节商战”成为日本的一道风景。
日本与中国游客有关的住宿设施和家电商店等“中国特需”服务业同比上升1.4%,达到28%,零售业同比上升0.8%,达到26.7%。《产经新闻》报道“中国游客特需带动经济动向连续改善”。
据韩国韩联社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币升值,中国游客成为韩国国内百货商店出手最大方的顾客。中国人花起钱来绝不比过去购买额最多的日本人“小气”,人均购买额比日本人多出一倍左右。新世界百货商店的调查结果则显示,中国游客已取代日本游客,成为该百货商店的“第一外国顾客”。
日本政府成立了“观光立国推进总部”,实现国家“观光立国”战略,还就每年是否接受900万中国游客争论是否放宽签证。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浮华的背后,是过分强调日本的经济停滞,对于中国企业购买日本和中国游客实力的宣传有不切实际的夸大的倾向。
(摘自《超越日本——中国的发展需要有一个“日本坐标”》,青岛出版社2011年5月版,定价: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