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Charles W. Eliot,1834—1926)哈佛大学第21任校长,也是哈佛大学历史上任期时间最长的校长(1869—1909),被誉为美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罗斯福总统称其为“共和国第一公民”。在他的带领下,哈佛大学从偏安一隅的传统学院发展成为世界顶尖大学。
在这个时代,知识早已不是力量,但知识的背后隐藏的力量却是亘古不变的。你我或许都不曾进过哈佛,但我们一定要看清哈佛的逻辑,看清哈佛之所以成为顶尖名校背后的力量。
明了自己所爱
学科自由选修
大学生必须对自己、对所学学科、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负责。
埃利奥特表示,19或20岁的年轻人应该知道他最喜欢什么,什么最适合他,校长或学校不能将其意见强加于任何人。
任何人,无论孩童还是成人,手工或脑力劳动者,总是会对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加倍努力并取得更多成绩。本科教育的自由选修制可以使“各类学生各得其所”,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而由学生自己选择的,经过精心计划过的科目的学习,才能具备自我引导和自行控制自己行为的责任感。
保证全面
更要精深
背诵课本内容、无专业化可言的学习,不是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高校是发展“高深学问”的环境,反对因循守旧、按部就班和循规蹈矩,鼓励创新,鼓励专业。
因此,在自由选修的前提下,学生需要致力于改进学习方法,努力钻研,脱离简单的背诵,摆脱消极被动的学习。进而在具有广博知识的背景下,研究细分学科,充分保证学习的专业性。
因为只有专业,才能保证不可替代性。
任何学习
都要适应社会
殖民地时期美国高校科目的设置原本就不是出于实用的目的,也与经济发展无关。大学教育似乎不仅与政治领袖无关,而且与财富似乎也无必然联系。美国当时的富豪如格雷、达比、坡肯斯、阿坡乐顿、劳伦斯没有一位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卡耐基的成功似乎告诉年轻人,致富之路在于投身工作而不是努力学习。
但内战后的美国对于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大学需要不同程度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否则就可能遭遇“不实用就死亡”的下场,而这其实也是市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
高校的专业学习不再是人们眼中的“无用之学”,不再是发财或从政之路上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逐渐成为进入特定行业的必要条件。
只有适应市场,适应社会,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学习,才能不被社会淘汰,不被市场抛弃。
拎客:哈佛校长教育思想的形成
得益于家族渊源与远行游历
查尔斯·威廉·埃利奥特是哈佛大学1853届毕业生。
出生于哈佛世家,父亲是哈佛大学前任财务长,堂兄是哈佛学监之一,哈佛大学诺顿教授及蒂克纳教授是他的姻亲,哈佛大学艺术史教授是他的表哥……这些与哈佛教授的渊源毋庸置疑影响了他对哈佛各方面的理解。
15岁时(1849年)埃利奥特进入哈佛大学学习,毕业后进入了化学教授库克的个人实验室,1863年前往欧洲游历。他首先到达巴黎,参加各类公共讲座,阅读法国教育机构的相关内容。法国的经历使得他惊讶于高水平学者不仅从事教学工作,而且也进行研究工作。
在此他见证了选修制的优势,而这些经历也影响了他日后主持的哈佛本科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