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专栏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7年10月05日 星期四

    你与顶尖学校之间 只差一个长期规划

    特约撰稿人_Nini 编辑_李丹 设计_李阳 《 留学 》( 2017年10月05日)

        身为一位专业的教育顾问,经常会被家长问到一个类似的问题:顶尖学校在决定录取学生时,主要看什么?

        在问出这个问题之时,家长往往倾向于收到一张类似于清单的东西。这样,他们就可以按部就班地着手准备,从而提高自己孩子的录取率。然而这样的问题,总会让我陷入两难的境地,因为答案既是肯定的,又是否定的。

        学术能力和核心能力

        学生的基础与未来

        最新的藤校录取数字显示,在刚刚结束的申请季,有将近4万名中国学生申请了排名前10位的学府,而不到200名学生最终拿到了Offer,意味着这是一个低于0.5%的录取率。因此,当学校可以从好学生里面选出更好学生的时候,像GPA、标化分数和天赋这样的硬指标就成为了必须具备的。

        学校会有一个清单要求学生和家庭提交,当作评估的基础。对于那些做过基础调研工作的家长们来说,这张清单看上去是这样的:

        GPA:平均成绩绩点,代表着学生在目前学校里的学术表现。

        标化分数:托福考试,检测英语能力;SAT/SSAT成绩,检测在申请同类学校的学生中的竞争力。

        面试:为了让学校能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质,以及是否和学校匹配。

        来自老师的推荐信:让学校了解其他的教育者是如何评估这个孩子的。

        文书和其他的申请材料:展示学生的写作能力、兴趣、爱好和思维方式。

        在中国,提及教育的好坏,标准只有一个—名次。然而不同于中国学校选拔学生的机制,美国的学校会综合考虑学生作为一个多元化的个体的样子,而不是只看他们在校园里的表现。

        在中国学生的标化考试平均分数早已超出要求的当下,学校开始更多地关注申请中难以测量却又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品性(Character)。下面,是招生官在考量一个申请者时脑海里所想的一些问题:

        我的孩子会想和TA做室友吗?

        我会介意在一个长途的国际航班中坐在TA旁边吗?

        我能够想象TA参与学校每年举办的音乐剧、运动校队、社区服务项目时的样子?吗?

        TA是否带给我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好奇心的正能量?

        TA在大人不介入的情况下是否懂得如何处理矛盾?

        上面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学术方面的。因为归根结底,学校要找的,是一个适合他们学术氛围的成员,以及可以为学校提升价值的个体。

        提前规划

        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成为天才的路上

        我经常强调,学校不是慈善机构,他们选择学生时,更像是站在“天使投资人”的角度,去衡量学生和家庭是否能够在未来为学校带来价值。因此,申请的关健,是学生能够有足够的证据向招生官证明,他是一个值得投资的种子选手。

        那么,哪些证据才是顶尖学府认可的呢?作为一个从小就经历过美国私立寄宿高中和常青藤申请的导师,我希望可以通过分析自己这一路走过的经历,来展现冲刺顶尖学府所需要的招数。

        1999年,我刚到泰伯学院(Tabor Academy)时,是一个英文几乎为零的典型公立学校学生。然而,我非常幸运的遇到了我在泰伯的导师(advisor)。在她的引导下,我高中四年不仅在学业上找到了一个独特的亮点:从英文零基础到成功进入英文荣誉班和大学级别的文学课程,更从运动方面(壁球高级校队)、领导力方面(校报主编和国际学生负责人),以及暑期项目规划上,得到了以目标为导向的建议。最终,成功地向普林斯顿的招生官证明了我的成长、清晰的个人定位,以及能够为学校带来的价值。

        回想当年,我发现申请时所需要的准备工作其实是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而且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规划过程,在成功的道路上,没有所谓的捷径和速成班。而最最重要的,是来自父母的支持,和专业的指导。

        如果我妈妈当年决定送我去竞争极为激烈、排名更高的学校,在能力未及的情况下,我根本无法在高中出彩,从而导致与普林斯顿失之交臂。如果我的导师没有从9年级(初三)就开始引领我多元化的发展自己,等到申请季临时抱佛脚也终究不会成功。

        幸运的是,站在诸多导师、科目老师、大学顾问、教练等资深教育专家的肩膀上,我有机会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取得更大的突破。我们一直认为,唯有思想自由、人生经历多彩、格局宽广、国际视野丰富的导师们,才能最深层地去唤醒和激发孩子内心的自我驱动力。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往往围绕在你身边的人群,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你自身的习性与潜力。每一个孩子都走在成为天才的路上,如果想要比别人更优秀,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制定一个长期的留学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目标靠近。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