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资讯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5年08月20日 星期四

    五位中国教师赴英教学 为何水土不服

    特约撰稿_光华剑桥校长雷冬冬博士 编辑_曹尔寅 《 留学 》( 2015年08月20日)

        

        中国的教育,更多地是被特有的文化所引导和推进的,但在英国,教育更多的是被社会制度所影响。

        位于利普胡克的博航特中学是英国顶尖的综合学校之一,该中学进行了一项大胆又激进的实验:邀请了五位来自中国重点学校的老师,来教50名13-14岁的英国九年级学生,为期四周。但过程似乎不太顺利,开始中国式教育之后,英国的学生们很快就有了反抗迹象……

        该BBC的记录片被中国甚至世界媒体热传,一方面我们为中国老师流利的英语,自信的教学,面对英国学生的挑战不卑不亢的态度点赞。另一方面,也对英国孩子能坚持这四周的教学感到惊讶,毕竟他们从来没有50多个人在一起上过课,很难遵守课堂纪律,更不明白为什么晚自习不能讲话讨论……

        归根到底,造成中国式教育在英国水土不服在于两国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中国教育背后的“面子文化”

        谈到中国文化,就不得不提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 因为要面子,所以大家都希望成为他人羡慕的那个“最好的”,至于这个“最好”是否适合自己,并不重要。反映到教育上,所有家长都想把孩子送进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学区房便应运而生。

        在英国,也有学区房,好学校的确可以提升附近区域的房价,但英国人并没有把上好的学校看得高于一切,更没有名校情结。其根本原因是两国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

        我国较大的收入差异,导致了父母们希望通过好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好的“钱途”,而从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有更好的社会资源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在英国,各行业收入差距不大,如果你的收入高出社会的平均水平,几乎一半要用来交税;如果你身无分文,国家则会给你提供免费的医疗、住房和养老。在相对平等的社会制度下,谁还愿意为名校挤得头破血流?也就很难形成“面子文化”。

        中式竞争多数是排他性的,这种竞争方式很好地体现在学校、学生的“排名”上,第一名只有一个。于是孩子之间很少有分享意识,更不用谈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排他性竞争意识被带到日后的社会和职场中,势必会造成一些行业内的恶性同质竞争。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社会公认价值观。从女孩找对象的标准就能清晰看到中国社会价值观的转变。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要嫁个出身好的,八九十年代要嫁个高学历的,如今要嫁个有钱的。对学校而言,评判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也就是公认的价值观即考试成绩总分。在这个单一的评价体系下,国人就会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如果大家都为分数而战,学校里的应试教育自然备受推崇,孩子们的所有时间与精力一定是花在刷题和提分上面。

        英国学生为啥不听话:

        维权意识和自我中心

        从启蒙开始,家长和老师就开始灌输孩子维权意识,3-4岁的孩子就会对父母说,如果你打我,我就报警。在中国,孩子就读各种辅导班,靠的不是孩子的意愿,而是家长的霸道坚持。英国孩子学习课外技能,多半是自己喜欢而非父母要求。

        英国孩子生来就受到法律的保护,从小就开始为自己当家做主,这种“自我”与中国的家庭教育大相径庭。所以他们的孩子都很独立,无法受到中式规则的约束。当然,孩子如果没有明确的是非观,给过多的自由,也会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付出必要的代价。

        英国的学校一般是上午8:30上课,下午3:30就下课。在高中阶段,也不是全天都有课。如果老师布置太多的家庭作业,可能会面临家长的投诉。所以英国从小学到初中,甚至高中都是比较轻松的。但大学,特别是好大学,课业量反而大增。有人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英国高中就像国内大学一样轻松,但国外大学就像国内高中一般辛苦,比如牛津和剑桥,学生们每年都会经历过一次残酷的考试,考不过可能就会被劝退。所以从中国体制到英国读初中、高中,学生们会感到比较轻松,容易适应。

        英国学校虽然也会表彰成绩优异的学生,但不会排名。一是学生选的科目不一样,没有办法按总分来排名;二是大学往往事先就告诉你录取标准,只要能达到,都可以进。如果招生超员则是大学自己要解决的问题;三是大学录取是按等级制,细小的失误不会影响到总成绩。

        学校里没有了排名,自然也就没有那么激烈的竞争,更何况英国除了几所顶尖的大学外,其他大学也各有特色,能够提供很好的教学,学生没必要相互竞争非要进顶尖大学。学习是件辛苦的事,既然没有那么多的压力和动力,大家何必那么辛苦呢?所以在中国老师眼里,英国学生比较懒惰,学习也不用功,但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更和谐,团队精神会更强。

        相反,英国老师感到在中国教书极其舒心,他们喜欢中国学生,认为他们尊重老师,努力学习,纯真善良。从老师们的反馈看,我也时常在想,我们到底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做最好的自己

        在中国,从政府层面,到学校老师,再到家长学生,大家都应该反思:“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目前大家公认的“教育就是为了取得一个好的中考或高考分数,教育就是为了上一个好大学”到底对不对?学生和老师花了十几年的努力换来的“好分数”,到底对孩子们今后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世界上就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那为什么我们要用同样的方式去教育,用同样的标准来评判每一个人呢?

        由于课程数量的限制,中国的教育目前还是一双“37码的鞋”,不能满足个性迥异的“00后”和“10后”学生的求学需求。现在的学生非常强调自己的兴趣爱好,喜欢的事情才会全身心投入,所以我们的教育也应该考虑到新一代学生的成长和求学需求,给每个学生提供一个适合自己的成长模式。

        西方从课程体系,到评价体系的确都做到了多元和个性化,这一点的确值得我们借鉴。但同时西方缺乏像中国一样的勤劳和向上的拼搏精神。我希望学校给每个孩子提供一个多元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一个发现最好自己的机会,并希望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教育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帮助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