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趣留学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8月20日 星期三

    停不下来的单行道:不花钱做公益

    —留学生环美骑行换回4万份免费午餐

    见习记者_方怡君 编辑_王楠 《 留学 》( 2014年08月20日)

        导语:61天,6100公里,从旧金山到华盛顿,横穿美国11个州,由一小撮北美留学生组成的“单行道”团队用骑行的方式向世界呐喊:不花钱的微公益时代到来了!点几个赞,就能做公益。

        北京时间6月17日,“单行道”骑行到了犹他州。中午开始天气突变,6级强风毫无预示地袭向犹他。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张江扬和他的团队并没有中止骑行。当天的骑行目标还未完成,他们还需要克服三座坡度较大的山。“在寒冷的逆风中行进非常艰难。”直到下午五点,他们才到达犹他小镇Milford。

        相比6000多公里的骑行马拉松,天气对“单行道”的考验只是冰山一角,要坚持下来,20%靠体力,80%靠毅力。

        “单行道”全名“单行道”微公益团队,是由一群北美留学生发起的微公益行动,共有十位核心成员。

        经过三个月的筹划,八周的集中训练后,2014年6月7日,在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上,“单行道”微公益团队开始出发。这一次,他们的目标是募集3万份“免费午餐”。

        8月7日,他们到达了终点华盛顿。

        61天的风雨兼程,横跨美国十一州,他们用环美骑行来呼吁海外学子,用力所能及的行动,为中国贫困山区的孩子换取免费午餐。“有些事情趁我们敢想,就要努力实现。”队长张江扬告诉《留学》杂志。

        不花钱的微公益:捧个场就行

        在“单行道”微公益团队的官方网站上,“不出一分钱,用行动为山区孩子换午餐的海外学子”的标语独树一帜。参与者不需要捐钱,只需要参加由“单行道”组织发起的线上活动。通过活动带动企业捐助,并将企业资金的捐助换成贫困山区的免费午餐。

        与传统募捐不同,这些留学生善于利用社交网络,提升用户参与感,也把90后们熟悉的“打怪升级”模式融进了公益,在“玩”的过程中,就可以为公益出一份力。这些线上的活动包括:参与者可以通过Facebook、微博或人人网账号,关注或转发“单行道”微公益的信息;拍一张有故事的照片;或者拍一段含有中国元素的一分钟视频,发布后@单行道微公益。当关注转发量、照片视频数量达到一定的目标后,“单行道”会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呼吁社会各界的企业加入,向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捐出免费午餐。他们通过非主流的方式让大家知道,“单行道上,你不是一个人!”

        他们对公益的理解与前辈不同:公益并非“高大上”,也不是“有钱人”的慈善,公益应该是接地气儿的,属于每一个平凡的人。不出一分钱,人人却可以参与公益事业。这也正是“单行道”所倡导的微公益主题。

        这个看起来还不错的创意凝聚着张江扬以及他的团队对“公益”的思考。

        曾经,“公益”听起来很神圣,也很遥远。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似乎捐款就等于公益。

        “我们每一次我们都只管往捐款箱里塞钱,我们为‘公益’慷慨解囊,大部分时间解的还是父母的囊,然后欣慰的告诉自己‘我今天又帮助了灾区人民’。至于更多的事,似乎已经和自己不相关了—钱都捐了,还要怎样嘛!”

        然而,远在大洋彼岸的留学生们,一群自称“不安分的正能量携带者”,早已明白:捧着捐款箱,等着众人前来排队投钱,然后把沉甸甸的捐款箱交给有关机构,大家微笑握手,合影留念,然后庆祝一番,各自解散,这一系列看似常规充满爱心的善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益。

        用“单行道”微公益团队自己的话说:“从还没彻底明白这几个字含义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参与进去了。”

        2014年2月,随着“那不是我们要前往的未来!”的一声呐喊,“单行道”微公益团队开始出现在众人视野里。它开始提醒周遭:公益并非局限于物质上的援助。公益在每一个普通人身边,并且触手可及。

        在单行道微公益行动发起没多久,美国当地一家华人企业—拓扑袜业认捐了30000元的免费午餐。这是第一份来自企业的支援。

        骑行路上的“免费午餐”

        “免费午餐”是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截止2013年12月,募款已超过7000万、累计开餐学校超过350所,超过77000名孩子免于饥饿。

        “单行道”选择与“免费午餐”合作,是因为“免费午餐”计划是中国目前在总体影响力和资金透明度上做得非常优秀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免费午餐’这样一个具体的公益项目,让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和年轻人关注公益。”虽然“免费午餐”在国内知名度很高,但在国外,关注“免费午餐”的人并不多。

        提起跟“免费午餐”计划的第一次邂逅,“单行道”公益团队队员张晨辰至今历历在目。张晨辰从南加大公共政策专业毕业后曾任职于个创业团队,团队里有一位同事正在帮邓飞的公益活动做北美市场的拓展。这次的接触似乎点燃了这群“不安分”的年轻人心底里的星星之火。

        “以前我们的视角要帮助这些孩子上学,改变命运。但是后来发现,他们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知识似乎真的很远。”大学期间的农村支教经历对张江扬影响至深。除了队长张江扬以外,姚立莉、张晨辰等其他“单行道”成员都有过类似经历,山区孩子的生活现状亟需被改变。“哪怕是能给出一点点的温暖,我想我也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手。”张晨辰说。

        就这样,一场公益之行在几位北美留学生心中悄悄酝酿。

        那么,如何呼吁大家行动呢?一直有骑行计划的张江扬提议将骑行融入公益元素,想法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拍即合。骑行横穿美国就这么定下了。

        “骑行6000公里本身是一个话题性很强的东西,可以吸引不同人群的关注。这也符合我们想要传达的‘微公益’理念。”队员马雪乔告诉《留学》杂志。

        吃遍闭门羹,老留学生出手相救

        “单行道”核心成员十名,分为骑行、策划、外联、宣传、技术几个部分,运作井井有条。但最初,也差点夭折。

        团队刚组建时,只有两个人,后来做网站,做设计的人慢慢才加入进来。“大家都是用业余时间在做,我们每周开一次会,团队里的CC住在很远的地方,每次都是开车来回三小时赶过来。”队长张江扬说。

        “没钱,没人,时间有限。开始做起来才发现公益不易,每一个环节上都遇到了超过想象的困难。”

        等到“单行道”微公益开始寻找认捐企业时,他们发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最初他们希望,大家每点一个赞、每传一张照片,就能够募集到爱心企业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捐出额一份免费午餐;每上传一段1分钟的视频,爱心企业就能够捐出十份爱心午餐。但是,找到有意向的企业就成了最棘手的问题。

        “单行道”微公益团队联系了很多家国内企业,但是最终愿意募捐的还是少数。企业募捐需要走很多的流程,是一场持久战。“国内企业做公益很注重投入产出,而我们的公益活动其实比较难以给企业直接带来这样的利益”。并且类似的公益形式也没有可参照的成功案例,张江杨和他的队友吃了不少闭门羹。

        后来,拓扑袜业执行总监赵先生主动找到了他们。并提出:认领1万份的免费午餐,并赞助团队骑行中安全保障车的所有相关费用。赵先生说:“作为你们的一员,希望尽一切可能帮助你们。”

        同为留学生的身份让张江扬和赵先生很快熟络起来,他们彼此像老友那样称呼对方。“老赵是80年代来美国的老留学生,很能理解我们做公益的难处。”张江扬告诉《留学》,“老赵明白我们用骑行做公益的方式,毕竟,这在美国很正常。”

        在中国,这种方 式还不太被人了解。“单行道”希望用独特视角去给200万海外留学生讲故事,先影响这一群思维更开放的人。

        “我们对骑行和公益这件事都充满了热情。”张江扬说。而骑行路上各种的奇遇回报了“单行道”微公益团队的热情,也带来了知音。

        帮助他人,成全的是自己

        “在美国,用骑行宣传公益很常见。”张江扬说。

        一路上,“单行道”遇见了很多宣传公益为心脏病、癌症、反堕胎、反肥胖等各种目的骑行。相同的公益梦想在不同肤色、不同国度的人心里逐渐升温。“单行道”微公益的“免费午餐”计划也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

        从启程到终点,《留学》杂志全程关注着这群年轻人,断断续续地听他们讲着一个又一个骑行中的故事。

        60岁的法国大叔Jean是“单行道”遇见的一位年长的骑行爱好者。一辆德产公路车、四个行李包、一面法国国旗,是他的全部装备。他正在完成横跨美国的梦想。他很支持“单行道”微公益计划,Jean说:“明年想去中国骑。”

        “单行道”不断邂逅各种各样的人,2014年6月18日,在犹他州的一条小路上,“单行道”与一对美国父子相遇了。“这是骑行路上遇见的最感动的事情之一。”队长张江扬说。

        这对美国父子名叫Terry和Garrison。在2014年5月5日,从佛罗里达出发,自东向西横穿美国,为一个中国女孩Rachel筹集心脏病手术费用。Rachel生下来时只有半个心脏,被遗弃在了上海街头。Terry的朋友收养了她。如今,已经10岁的Rachel正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待接受心脏移植手术。

        Terry和Garrison希望能尽早帮她筹集到手术费。短暂的相逢后,Terry和Garrison一路向西,沿着“单行道”走过的路线前行。“他们在前往旧金山的路上,也许也会听到别人述说我们的故事。希望横穿美国之旅结束时,Rachel会等到适合她的心脏,健康地活下去;中国偏远山区的孩子能吃上免费午餐,快乐地学习;而我们,也将会继续用自己微弱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当天晚上,在“单行道”的团队博客里,他们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来自不同国度的人们,用着同样的方式践行着他们的梦想。也许是为了帮助他人,也许只是对自己生命的思考,但这些都已经不再重要。”

        “单行道”的故事似乎给了“公益”一个重新的定义—用自己的力量影响甚至改变着周遭。“永远不要怀疑一小撮坚定执着的人能否改变世界。事实上,世界从来都是这样被改变的。”这10名北美留学生正在用行动告诉我们。

        永不折返的“单行道”

        截止北京时间8月3日,“单行道”微公益行动获得了7174次转发,173张发现中国照片,24段正能量故事。已有9家企业认捐了4万份免费午餐。最初计划的3万份认捐目标早已达到。

        8月11日,在终点华盛顿稍事休整后,“单行道”微公益团队在哈佛与“免费午餐”发起人邓飞会合。“致敬这些横跨美国大陆的中国留学生,这样支持乡村儿童。”邓飞说。

        对于单行道而言,骑行虽已结束,但“公益”之路才刚刚开始。张江扬说:“‘单行道’的线上活动仍将持续,我们还会继续为孩子换取免费午餐。”

        张江扬始终记得,当别人听到他们要骑行6000公里时,一副副“疯了吧”的表情。现在,他们收获了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张江扬并不排斥高调做公益的方式,但公益无关金钱。“任何人可以用任何方式做公益。甚至你不用花钱,但一样可以做公益,并且记的更牢。”张江扬对《留学》说。

        向着一个方向出发,不会折返。这不仅仅是“单行道”本身的含义,更影射出一种一往无前,不回头,不妥协的公益信念。凭借这种信念,“单行道”走入了公众视野,不花钱的公益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支持。

        张江扬及他的队友希望“单行道”微公益能够延续下去,甚至发展成一个公益品牌。“或许明年会有不一样的方式,总之,希望更多人加入微公益行列,实实在在地做些事,关注中国公益。”

        如今,“公益”依旧神圣,但并不遥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