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封面故事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普林斯顿PhD全奖获得者:感谢父母对我的放手

    特约撰稿_王龙 发自山东德州 编辑_王楠 《 留学 》( 2014年05月05日)

        一路优秀惯了,却在留学申请时拿了15连拒垫了底儿。重新证明自己累到几乎昏厥时,有时会想: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为什么我的父母就不能多帮我一些呢?

        《留学》杂志在上期报道了被普林斯顿全奖录取的北大男生王龙的申请故事《学神雪耻:从15连拒到普林斯顿全奖》,引起较大反响。应读者要求,本期邀请王龙撰文讲述父母对其的影响。

        我是一个来自山东德州的男生王龙,高中毕业于衡水中学,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北大化院。2013年第一次申请留学遭遇十五连拒,一年后的再次申请却取得华丽逆转,获得Princeton University(普林斯顿)、University of Chicago(芝加哥大学)、Rice University(莱斯大学)等众多美国前20名校的青睐,且都是化学PhD全奖。

        决定去普林斯顿读书后,回顾过去的20多个岁月,我想对爸妈衷心说一声:“谢谢你们!”

        别学了,咱不用考那么好

        我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护士。父亲严厉而不乏幽默,脾气急躁但从来不会对我发脾气。母亲则是这个世界上我见过的最和蔼善良的人。我学习上让家长骄傲,生活上让父母放心,是大家眼中地地道道的好孩子。每次相遇,亲朋好友总会羡慕地对他们说:“你们是怎么教育的?孩子这么懂事又这么优秀。”每每这时,他们总会说:“哪怎么教育过呀,都靠孩子自己。”

        确实,父母从没有对我提出过任何要求,甚至连我的学习情况都不会主动过问。并不是他们不关心,恰恰相反,他们是太过于关心,以至于担心问的太多会给我造成负担。渴望孩子优秀又不想干涉太多,这种矛盾的心理造就了他们对我“放纵”的态度。

        我认为我的成功正是得益于父母的这种“放纵”。其实放手才能抓的更紧,因为这意味着一种信任。没有人比孩子更有自尊也更有性格—他们会为了一朵小红花拼尽全力,也会因为一句批评而生气甚至叛逆。为了保持父母在邻里亲朋面前的骄傲,也为了不辜负父母的这份信任,我总想变得更优秀,于是潜意识里在学校处处争先。我到现在都认为,只要有想法又肯做,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恰恰就是这种单纯的想要让父母骄傲的想法,让我从小学起始终在班级名列前茅,中学期间代表全市参加数学及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童年的世界里,我的耳畔没有“邻居家的谁谁谁”,没有“你必须考到前三名”,更没有“你太让父母失望了”。所听到的就是:“别学了,歇一会儿”、“咱不用考那么好,身体最重要”,以及更多的“了不起”、“咱咋就这么厉害呢!”他们巧妙地放手成就了我的优秀,我的优秀换取了父母更多的表扬,而这些鼓励进一步促使我变得更为优秀。

        父母共同特点就是时刻以我为重为我着想。为了不让我孤单一个人在家学习,初中的每个晚上,母亲都会推掉一切应酬守在家中。他们的想法很简单,让我觉得自己时刻被父母关注,不会因为他们工作忙而被忽视。甚至直到现在,只要我进了自己房间,父母都会特意降低说话声音并关小电视音量,怕影响我忙自己的事情。

        放手,表扬,以我为重。或许父母并没有明显地教育过我,但他们的这些潜在想法却为我的优秀成长铺平了道路。

        留学申请彻底垫底儿了

        高中阶段我在衡水中学度过,大学保送来到北大化院,距离父母更远了。成长是个分段函数,过了那个点,我就蓦地不再想依赖父母。我不想让父母再为我操心,努力向他们证明我已经长大了。不知道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父母已经不能在我的人生路上帮助太多,还是因为年少的倔强渴望证明自己独立的能力,我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出国留学是我自己做的决定。父母在安排了我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后,开始默许我的独立放手我的人生:“你做什么决定我们都支持。”于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出国留学是我第一个独立的重要选择。当我向他们表达了这个想法后,他们只是说:“好!出去见识见识对你有好处。” 

        我的第一年申请是一个仓促迷茫的过程,甚至大三下学期之前我都不知道什么是GRE什么是TOEFL。以往过于依赖父母的弊端暴露出来—习惯了父母的安排,当需要自己安排事情的时候,发现已经被弄得一团糟。其实开始我也挺有信心。当时GPA年级前5%,手里又有科研文章。所需要的就是考好出国英语考试。优秀惯了,这点儿考试还考不好吗?于是我信誓旦旦地告诉父母我自己能行!

        直到大三下第一次考托福考试,惨淡的分数让我感受到GT对我的恶意。单薄的英语基础,加上巨大的英语学习量,即使我在大四上学期拼命挣扎了三个月,无奈只能考到一般的成绩。作为父母眼中一直以来的骄傲,我不想让他们伤心。硬着头皮,我申报了十五所大学,一水儿北美名校。心存侥幸,认为理科申请对英语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伴随着地第一封拒信的到来,我开始担心了。但那丝侥幸心理和潜意识中的倔强让我不得不告诉父母“一切没问题”。随着周围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拿到Offer,不详的预感越来越强烈。父母一如既往没有过多问我申请的事情,也一如既往地信任我,相信他们的孩子可以自己处理好一切。

        “难道这一次真的要让父母失望了么?”

        潜在的压力让我像溺水的人一样拼命去寻找那根救命稻草,挣扎着加紧和教授套磁,如同乞求对方的怜悯。申请的每个学校都是一个希望,无奈一封封拒信将这些希望逐一打破。三月末,我接到了最后一封拒信,一直以来最不想面对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没有理由不伤心—作为北大化院的年级第七名,却连个要我的学校都没有,这是如何惨痛的失败!作为父母一直以来的骄傲,一直以来都比别人优秀的好孩子,你让我怎样告诉他们“我这次被所有人超过了彻底垫底儿了。”“你们的孩子还没法自己成事,他让你们失望了!”

        那天夜里,我真的想了很多。一个人傍晚坐在校园的草坪上,从夕阳西下到夜幕降临,不说也不动,就静静地发呆—我突然不知道该做什么了。从4岁幼儿园开始就一直在上学,突然没学上了,直接就懵了。

        不就是今年走不了嘛,这是好事儿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很坚强,可以自己决定所有事情,也可以自己做好每件事情—就像父母一直以来所骄傲的那样。然而这次的失败却彻底让我丧失了信心。它让刚独立的我再也不想在父母面前伪装一副坚强,只想像个孩子一样去渴求父母的关心。

        当我拨过电话,说完我申请失败的消息沉默后,母亲的一句话就让我发冷的心迅速回暖:“难过的时候就回家呆几天,咱什么都不想。郊外的草莓熟了,爸妈一起带你去摘草莓散散心。”

        而父亲的话让我再次佩服他的睿智—我什么都没有说,但他已经什么都明白了:“是不是迷茫毕业之后该做什么了?不就是今年走不了嘛,这是好事儿啊,不用难过。先说你想出国吗?你要确定,那再申请一年。不用去想毕业之后的事情,不要去花费心思找实习,找工作。一切为了出国,咱怎么方便怎么来。爸爸全力支持你,好好准备没有问题的。”之后他帮我分析了我的优劣势,又给我发了很多网上寻找到的英语学习资料。其实这些资料或许并没有太多实际的帮助,但拿着这些资料我却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

        父亲也曾给我发过一条短信,短信长度超过了以往他短信长度的总和。而这条短信帮我在绝望中燃起希望:“相信会行的,分析一下是否有些偏差,不能沮丧,只要坚持就会成功!失败不是坏事,失败会让你冷静的思考,也是将来成功的积淀!”我不认为我能写出一句更精悍有力的话去唤醒一颗沮丧的心,我也不知道有多少曾经受挫的人和我一样对这句话产生共鸣。一个倔强的男孩从来都认为自己的想法要比父亲的更成熟,但最终会由衷对父亲感到钦佩。

        迟来一年的呐喊

        新的一年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我再次进行了申请。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我真的把能够做到的所有事情都做到了极致。过程是紧张、痛苦和艰辛的。

        有时候真的感觉很委屈,因为所有事情要自己完成:不知道多少次在GRE/TOEFL考场上坚持4小时累到几乎晕厥,最后却绝望地发现成绩止步不前以至于想要放弃;不知道多少次满怀希望忐忑不安向北美教授发去邮件却如同石沉大海毫无音信。申请材料自己写了又删,改了不下于十几遍,网申中成沓的说明和表格看得眼晕。或许曾经有一刻,我在想:除了精神上的鼓励,为什么我的父母就不能多帮我一些呢?

        惊喜终究来了。2014年1月10号早晨我接到普林斯顿大学的Offer。当我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父母时,他们表现得甚至比我都激动。

        若不是父亲激动的时候偷偷泄密,可能我到现在都不知道—我在申请中承受的压力很大,很多个夜晚辗转难眠甚至做恶梦都是连收拒信,但父母的心情何尝不是这样?不知道有多少个早晨我突然惊醒去查收邮件,之后又朦胧睡去。但我惊醒的每个早晨,父母都在门外悄悄地聆听,期盼着我惊喜的呐喊,又带着失落悄然离去。

        现在我终于呐喊了出来,甚至一向不善于表达自己感情的父母都呐喊了出来。它晚来了一年,让父母多担心了一年。但它毕竟还是来了,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好。

        即将远行。“哎呀孩子长大了,就像小鸟一样,越飞离父母越远。”母亲曾经的一句玩笑话,现在我却能体味出些许心酸。没有一个母亲会希望孩子远离自己,但又没有一位好母亲会不同意孩子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不确定未来我是否一直都是父母的骄傲。

        无论如何,我最可爱的父母是我永远的骄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