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封面故事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5月05日 星期一

    陪读老妈“救子”大作战

    记者_邓茗文 发自北京 编辑_王楠 《 留学 》( 2014年05月05日)

        扯班级后腿的儿子到美国读高中后并不适应,龚彦如舍掉一切陪儿子度过精神苦闷期。当儿子被夸成一朵花重拾自信后,她觉得送儿子出国留学并陪他过渡,是她做的最正确的决定。

        儿子成了扯班级后腿的那号人

        “不管花了多少钱,让小可出国留学是我们做的最正确的决定。”龚彦如找了个舒服的姿势坐在靠椅上,对《留学》记者说起往事。去年5月,龚彦如的儿子李小可,已经在美国硅谷的一家社交网站安定下来,成为该公司负责交互设计的总监。

        去美国留学之前,用龚彦如的话说,李小可这孩子只要有时间就玩。比如中考的时候,上午考语文,下午考数学,就当天中午,李小可还召集一帮同学到家里玩网络游戏。“我们都快晕了,这都什么孩子啊!” 龚彦如笑说,现在想起来觉得自己的儿子当时简直是贪玩到一定境界了。

        这种贪玩带来的后果就是,家长会上龚彦如受批评。想起那几次经历,龚彦如还曾对儿子愤愤地说:“老妈第一次被老师批评是因为你!”不过,儿子成为老师口中“扯班级后腿”的那号学生,龚彦如觉得很是自责。

        从幼儿园到小学,龚彦如几乎都是由着孩子的性子来。现在想来如果当初她能“狠下心”,要求孩子必须每天学习多长时间,唱歌、下棋、画画、弹琴,哪怕其中一项,不让孩子不想学就不学,可能会培养出他的韧劲,让他在学习上做得更好。

        不过当初,龚彦如更多的想法是,让孩子快乐就行,不要给孩子太大压力。因为当年她用两年时间复习准备高考的那段日子,让她印象太深刻了,“那时感觉自己就像个学习机器,没有快乐可言”,她不希望儿子再经历一次。况且,逼着孩子把所有事情做到最好,说不定适得其反,让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

        女强人变身陪读妈妈

        那时龚彦如夫妇都工作繁忙,孩子贪玩、不爱学习逐步成为常态。然而,随着孩子逐步长大,成绩往下滑,不求上进的心态越来越明显,他们开始着急了。龚彦如心想,如果由着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他肯定考不上什么好大学,很难发生大的改变,除非换一个环境。

        就在为小可的学习发愁的时候,一个改变的机会出现在眼前。李小可的父亲,因工作关系将派往美国旧金山总领馆工作几年。夫妻俩商量,趁这个机会,把孩子带美国去上学,“让李小可脱离原来的环境,说不定能改变他”。

        在国内舒服惯了的李小可得知要出国,非常不情愿。“他那时一直说,爸妈我能不去吗?要不你们去,我跟奶奶住。”不过这些都被母亲有技巧地否决了,他极不情愿地踏上了去美国的路。

        儿子的思想问题解决了,但龚彦如还在犹豫自己要不要跟过去。那时候,她正处于事业发展的上升期,是选择事业、丰厚的薪水、对股东的责任,还是去当随任家属、陪着儿子留学,对她来说的确是个艰难的抉择。起初,她选择了留下,但一个电话立马又改变了她的决定。

        儿子刚到美国一个月,就给龚彦如打来电话:“老妈,你赶紧过来吧,爸爸出差了,家里就我一个人。”龚彦如心想,坏了。儿子一个人住在外面,没有朋友,自己也不会做饭。另外,儿子在国内根本不爱学英语,完全是应付差事,每次只考六七十分。到了那边联系的公立高中,老师讲的英文他一句都没听懂。儿子面临的生活问题和语言问题,让龚彦如意识到,自己必须放弃手里的一切,去美国陪儿子。

        儿子成了老师的心头宝

        到了美国,龚彦如发现,儿子的语言适应能力不是问题,只用了一两个月,就从初级班升到中级班去了,而儿子在精神上的苦闷才是问题。“他每天放学回家,往地上一躺,然后就开始说:‘老妈,你说人为什么要活着?’”此后,龚彦如经常同儿子探讨些务虚的问题。经过一度时间的过渡,李小可开始对美国教育展现出很好的适应性。

        这让龚彦如十分感慨美国的教育方式:老师对学生完全以鼓励为主。李小可特别喜欢那些需要学生体现创意的课程,因为他的想法总能得到老师的赞赏,把他“夸得像朵花”。他感觉自己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龚彦如举了个例子,雕塑课上,李小可雕了个叫做“游泳的鹰”的作品,龚彦如看了并没觉得有多好,可老师看了非常高兴,跟李小可的父母说:“他是我见过的最有才能,最天才,最棒的学生!”这与李小可在国内的教育体验形成强烈反差。

        在美式教育下,李小可如鱼得水,就连在国内学得不怎么样的数学,到了美国也变成了优势学科,这使得他很快恢复了在国内学校里丢失的自信。画画原本是李小可丢掉的爱好,在老师的鼓励之下也重新捡拾起来。他画了很多画,不光交给老师,自己在家里也兴致盎然地画。这些作品在后来的大学申请中还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美国没有“高考”

        李小可在美国高中发生的变化,直接震撼了龚彦如,她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曾经在李小可的教育态度上显得过于严苛—很少表扬孩子。“后来,小可自己也说,在国内怎么也达不到要求,已经被打击得不想上进了。”

        美国教育给龚彦如的另一个体会是,在美国考大学和国内的高考区别特别大。申请美国大学需要准备的材料包括:高中各门功课的综合成绩,托福、SAT成绩、学校的推荐信、自我陈述、参加过的社会活动、做了哪些义工,等等。“实际上,这些能非常全面地评价一个孩子。”龚彦如说,“这绝不像咱们的高考,生和死就这一趟了。”

        高中的经历,激发了李小可学习设计的热情,到了申请阶段,基本确定了申请工业设计这个专业。申请过程中,除父母提供一些信息和建议外,基本都是李小可自己做决定申请哪些大学,操办具体申请事宜。最后,他申请的六所学校全都回信录取了,他以专业水平最高、奖学金最多为标准,从中选择了加州艺术学校。

        低龄留学 陪读很重要

        龚彦如拿儿子比较了领事馆很多同事的孩子,那些孩子原本在国内就非常优秀,在四中、八中这种名校读书,他们到美国之后也很棒,“因为自己学习非常自觉,所以怎么样都行”。龚彦如认为,这种孩子出不出去留学都无所谓,但像李小可这种情况的孩子,出国留学对他们意义非凡。

        不过,她也曾经碰到过一些从中国出来的小留学生,家长不在身边,整天比吃、穿、车,一帮人在一起群居、吸大麻、飙车,完全废掉了。龚彦如对《留学》说,她很能理解这群孩子,家长不在,在异国他乡没有人关怀,他们可能更看重朋友间的交往,容易被带坏。“所以我觉得低龄留学,父母在身边非常重要,即便不在身边也要经常沟通,因为你不经常沟通,你不知道他在国外会面临什么。”

        龚彦如一去美国,就待了四年多,直到丈夫任期满后,才一起回国。对于“陪读妈妈”这个身份,龚彦如并不完全认同。到美国之后,她虽没去找工作,但却到美国的城市大学选修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摄影、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回忆起这段经历,她感觉,就像给自己放了个长假,陪儿子一起长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