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封面报道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1月20日 星期一

    怎样打动世界级大咖

    一群常青藤院校学生领袖的联合

    《 留学 》( 2014年01月20日)

        文/图_严伯钧 编辑_王楠

        去年夏天,我和朋友 们在清华大学组织了首届常青藤中国论坛,到场的嘉宾有杨振宁、施一公、俞敏洪、徐小平、朱清 时、汪潮涌、许小年等数十位各界领军人物;论坛顾问是常青藤的诸位著名教授或校董;李开复、李彦宏、赵小兰也对论坛表示了关心。这个论坛最终也在留学生群体和北京高校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目前,第二届论坛正在筹备。 

        有朋友开玩笑说,常青藤中国论坛的豪华嘉宾阵容甚至超越了CCTV组织的年度盛典。若说我们有什么背景或资源,那就是我们是一群来自常青藤大学的学生,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我们愿意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用3个月的时间创造一个奇迹。

        常青藤的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我于2012年7月起担任布朗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以下简称学生会)主席。海外各个大学的中国学生会与国内大学的学生会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在海外,中国学生会是中国学生的“保姆”,负责给学生们的生活提供各种信息与便利,比方中国留学生刚到美国时学生会通常会安排接机。再就是逢年过节举办些庆典活动,给不能与家人团聚的学生们送去温暖,比方说在每年的中秋节组织中秋晚会并发放月饼,过年组织春节晚会等等。所以基本可以认为海外中国学生会一年的大事有三件:接机、中秋、春晚。 

        我认为仅仅做这些事情是远远不够的,我开始思考,作为常青藤的留学生应该做些什么?我们这一辈的青年人比起前辈们,实在是少了很多抱负,少了很多理想,多了一些压力,多了一些现实。 

        我开始走访各个藤校的学生会主席,希望可以把我们的力量聚在一起,现阶段说不上为国家做事,至少希望我们可以为中国的留学生们寻得更多的发展、更多的机会。我与达特茅斯学生会前主席刘宇翔,耶鲁学生会前主席胡罕琼,普林斯顿学生会前主席滕欣、副主席林常乐,康奈尔大学学生会前主席钟南海、现任联合主席施凯航、董智捷,聚在一起讨论做些什么,并最终决定建立了“常青藤中国联盟”。该组织的主要思想是集合常青藤各校的资源为中国留学生谋求更多的发展。

        “常青藤中国论坛”是联盟的第一个大活动,算是为大家“投石问路”。 2013年4月,我们在全常青藤院校范围内做过一个社会调查,了解大家毕业后的去向选择,结果发现超过一半同学的选择是回国发展。所以“论坛”的主题就定为:“留学梦,返航梦,中国梦!”我 们都深深体会到,中国腾飞的时代即将到来,正是需要有识之士为之报效的时候。我们都希望成为中国梦圆梦过程中的一份子。 

        常青藤中国论坛(以下称论坛)的想法与动机实际上再单纯不过了:作为常青藤各个院校的中国学生领袖,我们希望可以代表留学生,通过向大师们请教,以及与前辈们交流,了解中国各个行业的发展动态与方向,了解各个行业我们可以找寻到的着力点。

        怎样打动世界级大咖 

        论坛的筹备过程实际是相当艰辛的,我至今回想起来觉得这真可以算是一个奇迹,一路上碰到非常多的困难,但是因为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帮助,才使得我们一路过关斩将,化险为夷,最终成功地给大家呈现了一场完美的思想盛宴。

        首先这是首届论坛。万事开头难,所有的资源、网络、声誉都不存在,一切从零开始。我们的论坛是在去年八月初于清华大学举办的,决定做论坛的 时候是四月初,而当时组织内部关于是不是要做这样一个大规模的论坛还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的确,风险摆在眼前,一切还都不存在,有的只是我们的一腔热情。最终大家选择去尝试,唯一支撑我们的,是我们本身拥有的常青藤校友庞大网络,以及担任学生领袖过程 当中积累的人脉资源。 

        我第一个联系的嘉宾是杨振宁教授,因为杨振宁教授与常青藤的普林斯顿大学有着深刻渊源,并且他代表了老一辈留学生那代人。当然杨教授年事已高,我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他老人家写了一封邮件,当时并没有很多期许,没想到杨教授不到一天就回复了,并表示如果身体允许愿意出席我们的活动。这无疑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我告知大家这个消息的时候,微信群里都炸开锅了,大家瞬间就有了极大的信心。

        我第二个联系并确认的嘉宾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施教授是放弃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等 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报效的最优秀的学者代表。也许是感同身受,施一公教授也非常爽快地表示愿意出席我们的论坛,这无疑让我们的工作开展得到了巨大的助力。 

        这之后我们在邀请嘉宾的过程中得到了来自嘉宾们的极大帮助,他们有的为论坛改了行程,推掉了活动,很多让我们为之感动,也深切感受到其实大家很关心留学生的发展、青年的发展。 比方说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特意为我们的论坛更改了已经排满的行程,成为了我们论坛第一天的主题演讲嘉宾;著名投资人、软银赛富的阎焱老师原本是在苏格兰出差,因为我们的论坛特意更改机票飞回来参与我们的“中国投资人”对话环节。还有很多嘉宾虽然最后 因为各种原因(多为时间冲突)没能来到我们的现场,比如美国前劳工部长赵小兰女士、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博士,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博士。但在与他们联系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他们对校友们、对年轻人的关怀与重视。

        由于校友们的鼎力支持,我们在邀 请嘉宾方面并没有经受太多考验。当然一方面是因为常青藤院校保持着优秀的校友网络活跃度与良好的传承精神, 另一方面确实是我们论坛的选题打动了嘉宾们。 

        很多嘉宾反映他们之前去过的论坛题目过于宽泛,经常着眼于一个相对模糊的宏观概念,这反而使得嘉宾们觉得无从下手,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们的选题比较接地气,就是请嘉宾们谈谈他们所在领域存在的机遇、问题以及留学生回国发展的相应切入点。从具体的问题出发,让大家实实在在地得到解答。

        资金和运营的中国式考验 

        我们更多的困难来源于资金支持、 运营和宣传方面。这三个方面遇到的困 难让我们团队的成员都获得了非凡的成长,我常对人说,做完首届论坛,比我实习一年半载学到的东西要多得多。 

        在拉赞助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的赞助商资助项目的思路和美国是截然不同的。概括来说,就是美国的赞助商资助项目会更加具有“投资人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冒险精神。我们在美国拉赞助,程序是约见公司市场部的负责人,给负责人做一个演示文稿,详细、定性、定量地说明赞助我们的项目企业可以从中获得什么收益。这是一个典型的风险投资的过程,基本上来说我们只需要保证项目够吸引人就可以了。在中国谈赞助的话,企业对于风险的规避看得非常重,所以项目本身是否吸引人不是 主要因素,他们会看这个项目以前办得如何,在网上搜索项目的相关信息,如果没有多少信息就基本不会考虑资助了。 

        不过最后资金方面我们通过多方的努力,还是做到了收支平衡,这其中不乏一些我们亲戚朋友的帮助和一些长期合作企业的慷慨解囊,在资助我们时他们其实并没有详细地要求获得哪些方面的回报或者宣传效果。 

        宣传方面我们遇到的困难并不算特 别大,我们第一步积极地联系了我们所有可以联系到的学生组织,一方面是我们在美国有很多兄弟院校的学生组织, 比方说所有常青藤院校的中国学生会以及校友会。我们也积极联系了北京当地的高校学生会,如清华大学学生会、 清华经济学会、北京大学研究生会、人大学生会、北外、中央财大等高校学生组织。这使得我们的宣传工作在学生当中进行得比较顺利。

        死磕清华大学 

        运营方面的困难主要来源于场地的沟通。我们的主题是“留学梦、返航梦、中国梦”。清华大学的前身是留美预备校,正是“留学梦”开始的地方,所以我们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清华大学做首届论坛。 

        我们需要跟清华校方有很多的沟通与交涉。这时我们发现在国内高校做活动跟在国外高校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在国外做活动,一个场地通常只有一个 直属管理机构,只要跟那个机构沟通好就完全没有问题。清华大学里面需要沟通的机构太多,而且一个场地归哪个部门管辖,也没有定数,经常出现的情况 是:甲让我们找乙,乙让我们找丙,最后转一圈又回到甲。就清华大学的场地来说,我们接触过的就有校长办公室、团委、校学生会、经管学院院办等等。并且每个部门所管辖范围之细、之复杂,让人瞠目。 

        举个例子,我们论坛当天需要在场地入口处摆设我们的展板来引导观众 以及前来采访的媒体。结果学院方面表示我们只能在楼内摆放展板,不能在门口摆放,原因是只有楼内属于院办的管辖范围,学院门口不属于学院的管辖范围,属于学校的管辖范围,如果要摆放必须再找学校方面的负责人。 

        经过各种交涉,本来以为场地终于谈下来了,却又出了一个突发情况。那段时间来清华旅游的人群过多,清华校方很是头疼,居然下令叫停了所有的校内活动。当时离论坛召开只有一个礼拜了,这对我们来说可谓晴天霹雳,很多人都劝我们直接找一个高级的酒店作为活动场地。 

        但是我们仍然不放弃,如前文所说,我们希望百年留学梦能在她肇始地—清华—延续下去。皇天不负有心人,最后我们在校友的帮助下成功地预约到了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报告厅。

        我们为什么愿意回国? 

        常青藤中国论坛从有想法,到做成,历时整整三个月。仔细回想,我们首届论坛建立的过程,已经类似于一次创业的过程,它对于我们的锻炼与洗礼是全方位的。 

        举办论坛的整个过程也启发了我们 非常多的思考。舆论总是说中国的大环境在打压人的创新积极性,导致高级人才的流逝,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从我们需要借大学的场地来举办活动看来,很多行政上的代价确实都是不必要的。也许社会普遍存在的这种高沟通成本的现 象,使得很多人都觉得报国无门吧。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反倒是非常乐观的,我认为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因为去抱怨,去批判,做一个旁观者,做一个愤青,是非常容易的,而我欣赏的,是尽管现状不是那么乐观,但是更加关注一个社会的优点和进步,并积极参与提升其发展和进步的人。而青 年人更应该是怀着赤子之心,积极拼搏的这么一群人。 

        政府也在出台各种各样的计划激励人才回国发展。各个省市也在积极建立自己的创业园区,比如今年年初北京 大学研究生会就与我们联盟合作,分别从美国和中国选拔了20支创业团队前往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的创业园区进行参访,鼓励海外人才回国创业。再加上上海 自贸区的建立以及厦门也在申请成立自贸区,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希望。 

        第二届的常青藤中国论坛已经在积极筹备之中了,这次我们准备得很早。 由于有了首届论坛深厚的积累,我们有十足的信心把第二届论坛做得精彩纷呈。让我们暑假,北京见!

        严伯钧 

        《留学》杂志特约海外观察员。美国布朗大学机械工程硕士,香港科技 大学数学物理双学位学士。常青藤中国联盟发起人、联合创始人,常青藤中国论坛联合主席,美国布朗大学2012-2013中国学联主席。目前 自主创业中。

        常青藤中国论坛:由海外常青藤中国学子创办,旨在构建留学生与中美行业精英深入交流 的平台,帮助归国人才与国内行业对接。首届 论坛于2013年8月2日至4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主题为“留学梦、返航梦、中国梦”。涉及人 才战略、宏观经济、高等教育、创业创新、公益慈善、中国投资人、媒体社会等领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