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风物】
童年时,我在老家重庆,春节、端午节时耍龙灯、划龙船最令我神往。长大后,我在画里曾多次画龙。
今年喜逢龙年,而重庆铜梁是全国著名的龙灯龙舞之乡。铜梁龙灯彩扎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铜梁龙灯曾4次晋京,参加国庆盛典上天安门广场的舞龙表演。于是我就画了这幅《古城龙乡喜迎龙年》。
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所以民间多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铜梁龙灯盛于明清。当时,在四川等地就流行着这样的民谚:“大足的菩萨(石刻)铜梁的龙(灯)。”清代的《铜梁县志》浓墨重彩地记叙了一年一度的铜梁龙灯会:“上元张灯火,自初八九至十五日,辉煌达旦,扮演龙灯狮灯及其他杂剧,喧阗街市,有月逐人、尘随马之观。”
20世纪80年代后,铜梁龙灯逐渐闻名海外。铜梁龙灯既指彩扎的龙和灯,又指以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铜梁龙灯发展经过了火龙、正龙、肉龙三个阶段。早期的火龙用绳索、竹篓连接头尾,舞龙时龙身施放烟火,气氛热烈,场面活跃。但火龙有躯无肉,龙形象欠佳。中期的正龙头大颈长,以篓作节,节内点灯以代烟火,舞玩时龙首高昂,灯火蜿蜒,景象十分壮观。但龙体态不全,身躯仍少真实感。最后形成的肉龙,以彩绘纸粘贴龙身,龙体完整,有骨有“肉”。舞玩时头尾摆动灵活,躯体伸缩自如,内部盏盏灯火映照出金甲赤脊的龙身,熠熠生辉,美观动人。由于肉龙体态长大,舞玩时形如蠕动,故又称“蠕龙”。
铜梁龙灯造型夸张,制作装饰上集国画、素描、剪纸、刺绣等技巧于一体,并参考戏剧脸谱手法。舞龙操作引入机械原理,有手摇、发条、电动等方式。龙腾跃翻卷灵动潇洒。
铜梁龙灯的伴奏音乐有着浓郁的巴渝地方特色,主要伴奏乐器有川大锣、川大钵、川堂鼓、川唢呐等民间吹打乐器。以川味锣鼓伴奏,先声夺人,别具一格,增添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乐激烈火爆,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由于伴奏音乐是现场套打,可根据龙舞动时的情节变化紧密地加以配合,因此能够丝丝入扣。打击乐与唢呐套打演奏,或急或徐,或扬或抑,时而优美舒缓,时而高昂激越,使人兴味无穷。
在《古城龙乡喜迎龙年》中,有各式飞檐的古建和青瓦白墙木梁的民居,房前屋后绿树环抱,形成了舞龙活动的背景。舞龙吸引着八方游客,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外国宾客。他们举起手机、相机,拍下珍贵的瞬间。在围观的人群中,还有孩童手捧龙造型的吉祥物。画面两侧,6位手持礼花筒的青年,正在放礼花,增强了舞龙的欢乐气氛。
(作者:廖开明,系美术学者、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