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作者: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24日 13版)

        吉林省吉林市农民在运粮车上整理收割的水稻。新华社发

        【经济界面】 

        【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案例】

        田成块、渠相连、路成网、树成行。近几年,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长埠镇江下村村容村貌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村6个村小组前前后后共修建了逾11公里的水泥路,95%的水塘得到了清淤改善,3.2公里高标准农田沟渠得到改造。

        过去,江下村因土地贫瘠,一直没有好的产业发展路子,祖辈守着一亩三分地种水稻及常规农作物,产量较低的“望天田”“斗笠田”随处可见。“要想取得粮食丰收,就要改变现状、创新思路。”江下村党支部书记龚修生多次实地考察后得出结论。

        实地走访调研后,龚修生发现村里土地贫瘠零散,青壮劳动力流失,集体经济较弱。为改变现状,龚修生主动为江下村争取了高标准农田项目,引进种粮大户盘活荒地。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江下村种粮大户凌继河如是说。

        作为高标准农田的“集成模块”,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江下村大显身手——选用高产种子确保粮食产量;粮食耕、种、管、收实现全程机械化;逐步提高智能作业的精准度和覆盖率;全面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

        去年11月,江下村216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始动工,项目如今已全部建成。现在村里的耕地质量普遍提升两个等级,粮食产能平均提高15%,亩均粮食产量提高100公斤,高标准农田已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实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的有力引擎。

        【专家点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一方面,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另一方面,要加快提升耕地质量,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认真总结经验,推广秸秆还田、施用有机肥等综合配套技术,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粮食生产需要通过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大力实施种业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国家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程。加快大中型、智能化、复合型农业机械研发和应用,支持丘陵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面向粮食全产业链配置科技资源,采取长期稳定的方式促进主要粮食品种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强化对农业科技人员的激励,鼓励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

        种业被视作农业的“芯片”。提高种业创新水平,关键要深化改革,其中有三方面工作需要加强:一是把高校、科研院所的育种研发资源引向种业企业,实现产学研融合,使种业的研发更好市场化;二是改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农作物新品种的评审要更多突出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三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从国家层面加大对种业等重大关键环节研发的支持力度,培养大国优势,克服种业市场“小、散、乱”的弊端。

        (本报记者 李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