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带着公众走近考古、“触摸”历史

    讲述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韦正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27日 07版)

        【一线讲述】

        考古是个小学科,但不是一件小事情。

        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史,让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智慧的民族。然而,历史已逝、物是人非,现代人要想准确地读懂历史并非易事。尤其在今天,快速的生活节奏让普通大众无暇甚至无心去深究“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种情况下,以通俗方式向公众传播考古知识便显得十分必要。

        这样的认知让我意识到大学考古教育的局限。作为大学教师,我的责任绝不止于课堂教学,我有义务让公众通过考古知识了解华夏先民的智慧、文化与传统。

        2008年,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率先举办了全国优秀中学生夏令营,通过多种活动让对考古有好奇心的同学们了解考古学科的理论、方法和其中苦乐。我与不少同学保持着联系,后来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正是因为参加夏令营而对考古产生了更为浓厚的兴趣,高考后填报了考古专业。夏令营期间,很多家长也对考古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在家庭中形成带动作用。截至目前,夏令营连续办了十余次,直接参营的同学数千人,影响到的成年人数以万计。

        在与不少中学的联络中,我得知定期举办夏令营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很多中学成立了考古社团,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我们适时组织经验丰富、讲课生动的老师去为学生们答疑解惑。在这样的交流中,我很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考古,让小朋友也能听懂考古学是什么,了解我们的先民究竟创造了多少辉煌的文化,明白我们肩负着多么光荣的责任和使命。在与中学生的深度互动中,我能感受到,学生心底的乡土情怀与民族自信被激发了出来。目前,与我们保持常态化联系的中学有几十所,一些学校的考古社团活动举办得有声有色。

        文物考古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是文物考古事业进步的基础。因此,我们也向公众积极介绍考古学的新成果、新贡献。除了参与博物馆和其他研究机构的公开讲座外,我们还积极组织各种网络活动、参加一些考察活动。由此,我们将自己所知所学传递给了更多关爱文物考古事业的人。能帮助公众提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理解和热爱,是我心底深藏的幸福。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陈之殷、胡晓军、晋浩天、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