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故事】
1995年,我从农校毕业,来到江西贵溪市塔桥园艺场担任技术员。第一天报到时的场景历历在目:100多户农业职工和农户蜗居在联排宿舍,每家都挤在一间不到40平方米的平房里,没有厨房,也没有卫生间。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2006年,我们大家告别了老旧的宿舍,搬进了漂亮的小楼。然而,我很快发现,搬进新居的居民没有改变往日私搭乱建、随意种养的习惯,再加上没有固定的管理队伍,成堆的烂果倾倒在新村周围,没过多久,新村就回到了往日脏乱差的环境。
2016年,我被任命为塔桥园艺场党委书记。此时,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风吹遍全国各地,塔桥园艺场也开始了新一轮环境整治。我带着大家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还将柑橘、蜜梨园改造提升成为采摘园,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原来的一处处卫生死角,变成了一个个“网红打卡点”。去年,全场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果农亩均增收2000余元,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为了提升村民环保意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场党委充分发挥老百姓的主人翁意识,建设过程村民全程参与,管理事务村民全体有责。休闲广场怎么设计,活动室怎么布置,都广泛征求村民理事会、村民代表和老同志的建议。各自然村人居环境卫生实行网格化管理,村民自己动手解决影响环境的突出问题。
有了整洁宽敞的场地,场里办起国学讲堂、农民运动会、广场舞比赛,让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深深扎根。文体活动丰富了村民生活,增进了乡邻感情。74岁的艾水标老人每天一大早就在村里义务清扫道路。好几次我劝老人家休息,老人握住我的手:“我不累,我扫得高兴!”
要说我的小心愿,那就是:人们保护环境更加自觉,用更积极的共同行动守护美好家园。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李晓东、胡晓军、王胜昔、王建宏、王斯敏 光明网记者 马卉 通讯员 彭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