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境观象】
在视觉艺术领域中,石版画一直是较为冷门的艺术表现语言,即便是在版画家群体中,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全面了解石版画的肌理特点和绘制、印制等步骤及方法。其主要原因在于石版画的材料稀缺,且绘制周期漫长,印制硬件及技术要求较高等因素制约了从业者的创作,石版画家数量的稀少直接影响了石版画的艺术传播力。虽然有重重困难摆在石版画创作者的面前,但石版画独特的肌理语言和艺术魅力却始终召唤着一代代艺术家去探索和创作。
石版画产生于欧洲,于十九世纪传入中国,历经漫长的演变和一代代版画家的不懈努力,其技法的丰富与多样才逐渐被揭开。中国石版画艺术奠基者李宏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立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石版画工作室,凭借着对这门艺术的初心与热爱,他一干就是四十余年,直至退休。这段历程在版画家宋源文的文章中清晰地呈献给读者:“李宏仁筹建石版画专业,完全是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首先要解决设备和材料,解决石版画制作方法,进而解决教学方法……他从磨石版、绘制、腐蚀、润纸直至印制,每一道工序及其原理都讲得非常具体,可见他作了充分准备……有一次,他在做示范演练的时候,涂上酱油,一清洗,不料连画的痕迹也洗掉了,再怎么打墨也找不回来,急得李先生额头上渗出了汗珠。这个意外的插曲,也使我后来才慢慢了解到创建一个新专业,需要何等艰辛的过程。”
从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石版画虽然是版画艺术的分支之一,但同尺寸作品的印制难度较之其他版种(木版、丝网等)却更为复杂。然而其独特的肌理所营造出的艺术感染力,也是其他艺术手法难以替代的。李宏仁的代表作《童年》是以石版画“砂目”技法为主要创作手段的套色作品,此作清晰呈现出艺术家的创作视角和审美情趣,更充分展示出石版画肌理所带来的独特视觉感受。在创作人物形象时,画家先用素描的方式勾勒出小女孩的轮廓,线条在密布细腻颗粒的石版上穿梭,简练而富有质感。头发则利用石版画密集而透气的特征,将方形油墨条平放在版上平铺式地绘制完成,充满光泽和肌理感的秀发瞬间立体起来。为了突出人物主体,作者在绘制躯体及衣服部分时,采用平面化的表达方式,衬衣质感的表现则采用了石版画技法中的“水墨法”进行套色。颜色的透叠使画面变得丰富,花衬衣的底色则保留石版画特殊的孔点肌理,透气而干净。两种艺术语言的结合相得益彰且重点突出,画面传神,酣畅淋漓,使《童年》这件作品成为中国石版画领域传唱不朽的经典之作。
在李宏仁身体力行的推动下,石版画的魅力逐渐被大众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巧妙地运用石版画丰富的表现语言,相继创作出一幅幅经典作品。画家李晓林的石版画作品《种子》便运用了石版画“砂目”技法的另一种肌理语言来进行呈现。画家凭借过硬的造型基本功绘制出概括而凝练的人物形体。画面中,重色部分“黑而不腻”,厚厚的油墨下透露出砂目石版特有的肌理孔点。在处理高光留白部分时,作者则运用石版画的“刮擦”技法进行提白,为画面做了“减法”。刀片刮过之处留下的粗糙且带着拉丝的痕迹,被作者巧妙地保留,使观众在近距离欣赏作品时,可以细细品味这片留白的柔美质感。
视觉艺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创造出全新的视觉感受,石版画也是如此。艺术家宋光智多年潜心研究石版画,其作品《渡船》独树一帜地运用架上绘画的表现方式,以密布的短线条组织画面,并结合套色技法,使作品颜色丰富而沉稳,呈现出强烈的视觉张力。
注重石版肌理特征所带来的画面质感,以石版画“砂目”技法进行创作,是笔者多年来钻研的领域。在创作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春天赞歌》的过程中,我将石版用金刚砂打磨至200目的颗粒,这样的颗粒在石版上紧密分布却又不影响特种油性铅笔的深入绘制。在创作中,如何激发石版画特有的肌理语言是摆在第一位的。我层层推进,由浅入深地反复绘制几十遍之后,画面充分保留了石版200目的肌理特征,印制出的作品层次丰富、黑白分明,把单色石版画的特性尽可能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青年艺术家李长兴的石版画作品《欢乐颂》融合了“砂目”“油底”“套色透叠”等多种技法于一体,每个技法都可以从不同方面展现出石版画的肌理语言。在画家精湛的技法和精巧的构图设计下,近看画面各个局部的细节,犹如一张“藏宝图”,带领观者走进奇幻的世界。变幻丰富的“油底”技法让画面流淌着水一般的痕迹;“砂目”技法的运用展现出艺术家扎实的造型功底;步骤繁琐的“套色”技法则使画面色彩丰富而透气,让人眼前一亮。
总之,石版画特殊的肌理语言为石版画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可能性,它是既接近架上绘画又具备工艺技法的“复数艺术”。作为石版画艺术的传承人与坚守者,我们始终思考着如何继续拓宽和深挖石版画的外延与内涵,努力使作品在思想、形式、技法上高度融合,让石版画这门富有独特语言魅力的艺术更加枝繁叶茂。
(作者:郑峰,系石版画家,华南理工大学设计学院公共艺术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