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9日 星期五

    无微不入,有美毕臻

    ——温州中秋小摆设考

    作者:周吉敏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9日 16版)

        俞时逢制作的中秋小摆设陈列在温州市非遗馆中。

        唐人欧阳詹在《玩月诗序》中说:“月可玩。玩月,古也。”一个“玩”字,见人见精神。文人雅士以诗词歌赋“玩月”,而民间“玩月”,“中秋小摆设”堪称极致。那几百件的小玩意,一溜地摆开,微观世界,见民间奇技。

        中秋小摆设是温州中秋节一项特殊风俗,是一套“文昌”和“关圣”宫殿微缩模型,有“文武双全”的寓意。前有台门,后有花园。容纳灯彩、旌旗、兵器、桌椅、茶几、神像、屏风、轿子、锣鼓、八仙桌、小博物和琴棋书画等物件。不过每件都微缩至0.5寸到5寸不等,达300件之多,或雕或镂,或锡或铜,或绸或缎,融合了绸塑、泥塑、木雕、石刻、刺绣、纸扎、镶嵌、铜锡铸造等民间技艺。

        温州的中秋小摆设风俗,清晚期极盛。瑞安文士张棡在《杜隐园日记》里记录了他在光绪廿六年(1900)的中秋节,两次到城区观看小摆设的经历:

        闰八月十四日,未刻,同周仲明、张衡甫外出游玩,闻五马街施祥兴中小摆设甚佳,因往观之。见其陈设约十余桌,上布五色幕彩额,珠灯、明角、洋球齐悬,中供文武帝二尊,一切旗帜街牌,文武执事,磁玉古玩,陈设俱全。神座后隔以玻璃屏。又设小弹唱丝竹一桌,上列小榻床一张,旁列小交椅四座,桌垫椅披均大红缎,洒金榻床后则陈大锦屏十二粒,是红木雕成,上绘山水。第一张桌,头门设高脚牌四副,门内左首有小桌一张,上设鼓吹各器具,神亭、神轿排列左右,均雕镌精致。亦可谓无微不入,有美毕臻焉。

        闰八月十五日,是夜月色颇明,……先至五马街施祥兴中看小摆设。是处人多不得进,转至鼓楼下城守前新福兴锡店中看小摆设。是处游人亦多。余与颂琳、仲明挤入观之。……闻此家摆设,系本年新制,约费洋四五百元。盖有意与施祥兴摆设争奇角胜,故此处之新鲜,阅者无不啧啧叹赏也。

        今天我们看这些文字还是如临其境,中秋小摆设的精美让人赏心悦目。在张棡的文字中,我们也不免发现置办小摆设的一般是富裕人家和一些商店,而商家之间互相攀比,暗暗较劲,使得小摆设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巧。

        清时,温州城里置办小摆设的著名店家有大同巷的陈启兴银店、鼓楼下的新福兴铜锡店、五马街的施祥兴锡店、康乐坊的朱长兴记和禅街的庆星楼彩轿店。这些商家都是靠手艺吃饭,乘着中秋佳节,置办寓意吉祥的小摆设是为了聚人气、展实力,为自己的商号作宣传,久而久之,成了一个地方的风俗。

        在张棡的记录中,还出现了“洋球”,这显然是舶来品。温州中秋小摆设的流行,侧面反映了当时温州经济社会的状况。清晚期,温州被辟为通商口岸后,各路商人云集。随着人口流动频繁,这些小玩意带进来走出去再正常不过。比如,博古架上摆放的玉瓶、青花梅瓶、玉如意之类,就是外来工艺。中秋小摆设,从某种程度上讲,是集四海民间工艺于一堂。独特的是,温州人是借中秋团圆佳节,把这些小玩意以场景的形式铺排开来,各就各位,各有说辞,寓意吉祥,看精巧的同时,也看一种古制礼仪。

        清朝瘦梅有《温州月令竹枝词》——“家家望乡度中秋,玉堂里巷人似流。为赏银楼小摆设,玲珑细致口碑留”。中秋小摆设的意韵尽在此中了。

        温州的中秋小摆设在20世纪70年代失传。到了20世纪80年代,禅街“庆星楼彩轿店”的后人俞时逢花了3年的时间,凭着自己的记忆,精心制作了一套小摆设,达300多件,使这一古老的民间风俗得以重现光彩。2001年,俞时逢过世后,女儿俞艳萍传承了中秋小摆设。

        俞家祖籍绍兴,先祖曾做过师爷。俞艳萍的曾祖父俞寿星,吹得一手好唢呐。1886年来温,在城区禅街开了一家“庆星楼花轿店”。“庆星楼”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婚庆公司,置办婚礼所需的一切用品。俞家的彩轿不仅精美华丽,婚礼的乐队、礼品、现场布置都在同行中别出心裁。当时温州富裕人家的婚礼都找“庆星楼”承办。俞艳萍的祖父俞宝和,因鼓板打得好,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温州京剧团。

        我在温州市非遗馆见过俞时逢制作的这套中秋小摆设。上百件小摆设陈列在长达8米的玻璃展示柜里,经过了20多年时光的淘洗,已显陈旧。其中三座彩轿扎得特别纷繁绚丽,显示了俞家的老本行。

        今年58岁的俞艳萍是个医务工作者,业余爱好唱戏,同时把父亲留下的小摆设修修补补,不断更新,传承下来。中秋节前后,俞艳萍的中秋小摆设成为香饽饽,请她去摆展的活动应接不暇。

        去年中秋前一天,她在瓯江边的一个叫山根的村子里摆展,我也过去观赏。展台是一张十余米的长桌,前设大红丝缎彩门,上围彩额,桌两边旌旗排列,摆的主题是七品芝麻官、穆桂英、杨贵妃、杨排风等戏曲人物。一道粉色的纱幔隔开为后花园,“嫦娥奔月”居中,左右罗列琴棋书画、盆景、茶具等。这一堂小摆设戏曲风格浓郁,有传承又有创新,充满女儿家的情态。

        温州迄今为止发现时间最早最完整一套小摆设现藏在浙江省博物馆。1929年,第一届西湖博览会,中秋小摆设作为温州特色展品之一展出,后成为省博收藏的第一批藏品。作者已无从考证,推测应是当时温州民间艺人集体的作品。

        还有两套是王阿龙所作。这位年近九旬的老艺人,曾花了十年的时间打造了一套小摆设,现被温州市非遗中心收藏。后来又花了两年时间制作了一套传承于子孙。王阿龙出生于造船世家,祖辈是名震浙南造船界的“王家班”,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的“王顺发造船厂”。他8岁就随父亲学习造船技艺,被誉为“船模大王”,做这些小摆设可谓得心应手。

        康乐坊朱长兴记的后人朱铭家也收藏有上百件小摆设。康乐坊的朱长兴记是一家做锡器和白口铁的商号。去年中秋夜,当我踩着一地月光,敲开朱铭家门那一瞬间,以为到了张棡笔下一百多年前中秋夜的五马街。

        眼前简直就是一个小型的民俗工艺博物馆。远着看,煌煌一堂,凑近看,眼睛又不知落在何处。我那一束目光,幸有朱铭带领,才慢慢欣赏到这些小摆设的精彩。

        朱铭说自己的小摆设还没有形成一套传统的体系,就按不同的主题摆了四堂,每堂人物都不同。第一堂是文武二圣,寓意“文武双全”,用了福建漳州木偶戏里的人物。神像背后是两枚木雕小屏风,一枚是“东方朔偷桃”,代表孝心,另一枚是“竹鹤”,代表长寿。还有华盖上绣着“关”字的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也是不可缺的。那对红木雕花烛,“寿”字铜灯插和锡制梅花盆景,都是温州传统小摆设的老物件。那对红灯笼是新的,用温州竹丝灯笼的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第二堂摆的是岳武穆,寓意“精忠报国”。隔断是一块木雕小屏风,上面题刻着“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的诗句,是福建的工艺。一张铜铸的“金玉满堂”元宝形供桌,和一对“鹿鹤同春”的锡烛台,是温州传统工艺。而旁边陈设的玉石假山和一对玉石花,则是北京的工艺。第三堂是“福禄寿”。摆放金元宝的果盒,透雕“刘海戏金蟾”,是福建的工艺。第四堂摆的是“嫦娥奔月”。“嫦娥”是温州黄杨木雕工艺。嫦娥前面的那一道缎面的布幔,绣着花枝和凤凰,又饰以玻璃珠子穿成的花边,是青田的工艺。最前面是一对撒开四蹄奔跑的白马,喻义“马到成功”,是牛骨材质的,刚从网上购买,是北京的工艺。

        朱铭收集的150多件传统小摆设几乎都老物件,是朱铭的一颗古心,把它们召唤到一起。

        (作者:周吉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