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7日 星期三

    “社科联怎么联”的安徽实践

    作者: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7日 01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日前,由安徽省社科联主办的“安徽人文讲坛”全面登陆安徽重点网络平台。从2006年到2020年,从图书馆报告厅到网络平台,从社科爱好者到网民,变了时光、挪了位置、换了观众的“安徽人文讲坛”初心不改。《“两山”理论的安徽实践》《〈资本论〉里的王茂荫》《大别山精神与强军使命》……这一方小小讲坛,始终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同这个时代步调一致。

        根脉与社会公众联通,让14年前的一颗种子,逐渐长成参天大树。这一方讲坛,是安徽省社科联多年来探索“社科联怎么联”的一个生动舞台、一片久久为功的试验田。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

        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发展社科事业的参谋和助手,社科联尤其是地方社科联,如何结合地方社科事业发展实际,完成有特色的“自我革新”,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地方力量”,4年多来,各地社科联实践的脚步不停。

        其中,安徽省社科联创新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加强三个“联”,即联络、联通、联动,将社科事业导向国家战略,引去田间地头,在“顶天立地”中体现了特色、明晰了风格、彰显了气派。

    联络:覆盖“五路大军”,集聚“十万人马”

        “探索怎么联,首先要明确联什么。”安徽省社科联学会工作处处长程继新说。

        16个省辖市社科联、15个县级社科联、30个高校社科联、121个社会组织以及700余个市县级学会,覆盖高等院校、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五路大军”,集聚“十万人马”,是安徽省社科联的主要联络对象。

        物虽胡越,合则肝胆。

        如何架一座跨越层级类别、时空距离乃至研究领域的桥梁,让“五路大军”穿梭自如,“十万人马”融合碰撞,共建共享“观点、方法、经验、成果”,这是明确“联什么”后的首要问题。

        2015年新年伊始,安徽省社科联下发1号文件,“三项课题”提升创新能力活动拉开序幕。所谓“三项课题”,即各团体会员单位提供一份本团体年度最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提供一份供省委、省政府决策参考的意见建议;提供一份社科知识普及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项课题”精准指向理论、资政、科普三大主阵地。

        当年年底,安徽省社科联收到申报成果435篇,其中学术类课题133篇,应用对策类课题241篇,社科普及类课题61篇。

        现在,安徽省社科联每年收到申报成果超过1000项。今年3月,安徽省社科联发布开展新一轮“三项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突出重点、注重原创”“提升质量、注重转化”。努力动员更多会员单位、专家学者凝智聚力,在“三项课题”研究中发现更多问题,提出更优解法。

        5年来,“三项课题”研究活动在稳步前进中,实现提质增效。

        “‘三项课题’活动让广大会员单位动了起来,把分散的资源聚了起来,围绕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沿性的问题转了起来。”程继新告诉记者。

        部门出题,智库解题。在“三项课题”活动中,会员单位与政府部门的联系,会员单位与会员单位之间的协作,会员单位与社会各界的互动显著增强,学术信息、组织人才、社会关系等各种资源要素得以充分涌流、交汇、互融,实现了“1+1>2”的良好效果。

        社科联,联的是会员团体,更是观点、方法、经验和成果。“三项课题”活动促使联络常态化真正实现,而不是“平时不联络,年底颁个奖”了之。

        “安徽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历来是社科资源大省,但距离成为社科研究强省,依然任重道远。”安徽省社科联办公室主任韩修良一语道破开展“三项课题”研究活动的紧迫性与现实意义。

        如何打造一支能打胜仗的“社科皖军”?如何构建一幕“学界兴皖”的工作格局?如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安徽力量”?正是社科联首要工作之“联络”亟须回答的问题。

        抓好联络,就是抓好了管理、组织的第一步,抓住了引导、繁荣的总基调。“三项课题”活动像一座竞技场,让各团体掰掰腕、赛赛跑、出出汗,激发内在活力,更好地发挥社科界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智库作用。

        “深入研究地方文化这一方向不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这一中心不变。坚持‘两个不变’,发展‘两个不变’,当好‘安徽大脑’,是‘三项课题’研究活动不变的内核。”安徽省社科联秘书长周翔飞说。

    联通:让优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2006年7月9日,由安徽省社科联主办的“安徽人文讲坛”第一讲《徽商悲喜剧》,在合肥市图书馆拉开序幕。

        14年,168讲,分场讲座3400余场,直接受众700余万人,间接受众5000余万人。“安徽人文讲坛”从历史深处走来,向新时代奔去。

        2020年6月14日,“安徽人文讲坛”第168讲《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线云端。

        打开“安徽人文讲坛”长长的选题一览表,《明清徽商与长三角的兴起》《淮河水文化》《历史学视野下的桐城派》……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相互交织,一个兼容并包的安徽,拂去历史的风尘,在娓娓道来中再次鲜活起来。

        “回望历史,直面现实。”安徽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洪永平用8个字总结“安徽人文讲坛”的态度、特点与功能。多年来,“安徽人文讲坛”如一只联通社会公众的触角,扎实又敏锐。

        历史永不过时。从开讲之日起,“安徽人文讲坛”就一头扎进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深深汲取养分。

        现实更催人奋进。“消费升级”“区块链技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伴随着公众对社科普及需求的不断升级,“安徽人文讲坛”在选题策划上,蹚出了点单式、多样化、有特色的新路子;在传播方式上,“安徽人文讲坛”不再局限于三尺讲台,积极试水两微一端、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让知识流动起来,让讲坛飞上云端,“永不闭幕”。

        社科联联通社会的“最后一公里”,在三尺讲台之外。

        在那里,“社科名家巡讲团”“志愿宣讲团”走进机关、校园、社区,还有众多草根宣讲员奔走于田间地头,现身在农家院落。

        手持大喇叭,脚踩三轮车的郭刚,是安徽省临泉县单桥镇的“宣讲明星”。“镇村干部可真好,环境整治持续搞。沟渠河塘都挖好,鱼虾又在水中跑……”党的好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在擅长“坠子”“快板”“莲花落”的郭刚口中,变得通俗易懂、幽默诙谐。

        “郭宣传,再来几句!”10多年来,郭刚的“大白话”传遍单桥镇百余个村庄,累计义务宣讲千余场,受众逾万人。

        同样来自临泉的退休教师秦素娥,自编自演《劝郎戒毒》《懒汉脱贫》等节目,为改善村风民风身体力行;来自东至的施铁军老人,不计报酬,义务组建农民宣讲团,以民歌、农民报告会等形式,热情讴歌新时代;还有用大鼓书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江义阔老人和倪国民老人、坚持7年向少数民族辅导员和少先队员培训少先队工作的小学副校长王玲玲、一群由“90后”高学历女孩组成的“新声代”宣讲团……

        无论是年近耄耋,还是正值花季;无论是“草台唱戏”,还是“云端相约”,草根宣讲员用脚步丈量着江淮大地,把身边的“安徽故事”送到了百姓家门口,也送进了百姓心尖上。

    联动:打造永不停机的智库

        与时代命运联动。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安徽省社科联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安徽省发展战略研究会的部分专家学者,为“一手抓防疫,一手抓发展”建言献策——

        “保中小微企业就是保就业、保千家万户。”

        “力求大疫之年农业生产不松劲,畜牧业生产不滑坡,产业扶贫上台阶。”

        “疫情对全年经济的不利影响在可控区间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基本面,更不会改变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向好的根本趋势。”

        20余条意见、建议迅速面向公众发布,与此同时,“把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被写入2020年度“三项课题”研究活动的目标任务中。

        与区域发展、国家战略联动。

        10年前,国务院批准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从此安徽步入泛长三角合作发展的新阶段。

        10年后,长三角一体化安徽行动计划发布。作为“插班生”的安徽,决意不做“差等生”,要在与强者共舞中踩准步点、跟紧节奏。

        安徽,向东去!

        10年来,安徽省社科联组织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会,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先后举办了“中国(合肥)泛长三角工业经济合作发展战略论坛”“中国(合肥)泛长三角农业经济合作与发展论坛”“中国(合肥)省会经济圈与长三角经济圈合作发展论坛”“中国(安徽)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论坛”等品牌活动,并编撰出版了《中国长江经济带——安徽发展研究报告》《泛长三角合作研究》等书刊。

        “头脑风暴”着陆“变现”。近几年,安徽省社科联领导相关机构,先后指引、协助30余家本土企业成功申报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为企业转型升级“走出去”贡献力量;充分发挥农业大省、科教大省优势,与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安徽省功能性农业富硒技术认证研究中心”,为全省功能性农业企业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作出贡献;积极投身“长三角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控”建设,目前已经获得11项国家发明专利,致力于解决传统加油加气站挥发性有机物造成的空气污染等三大世界性难题,项目运行后,将真正达到世界领先,再造一个合肥的“世界级标杆”。

        从“泛长三角”到“长三角”,一字之差,“差”出的是安徽的雄心,也是安徽省社科联大力推动社会组织向智库转型,打造“永不停机”的智库,持续为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的决心。

        “这就是‘安徽大脑’,有智慧,更要有担当。”洪永平说。

        (本报记者 丁一鸣 常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