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1日 星期四

    直抵人心最软处的旋律

    ——访《武汉伢》词曲作者谭旋

    作者: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 2020年10月01日 06版)

        【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①】

        编者按

        用歌曲讴歌中国梦、阐释中国梦、唱响中国梦,对于凝聚各方力量,激励人们投身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起,本报陆续刊登了由“中国梦”主题歌曲创作推广组委会遴选出的《光荣与梦想》《时间都去哪儿了》等“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受到读者朋友的喜爱。从今天起,本报开设《第八批“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专栏,向读者推介新一批优秀歌曲。

        80后音乐人谭旋,“旋律”的“旋”。以前,提起谭旋,人们脑海里响起的旋律,也许是《宫锁心玉》主题曲《爱的供养》,《古剑奇谭》片头曲《剑心》,《何以笙箫默》片尾曲《何以爱情》……现在,一定还要加上《武汉伢》那直抵人心最软处的旋律。

        这是疫情发生以来,网友最喜欢的歌曲之一。“单曲循环,每次听,眼睛都是湿润的。”“用最柔软的东西表达最有力的支持,用最轻的声音发出最强的声音。”

        与以往做影视音乐有所不同,这首歌没有任何“套路”,这是谭旋发自内心要写的一首歌。

        他和另外一位词作者段思思都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疫情发生时,一个在北京,一个在新西兰,不过他们的心都在武汉。

        1月23日,武汉暂时关闭离汉通道。“这首歌就是在那天写的。”这是一群武汉人对于家乡情感的寄托。很自然地,他们把歌命名为《武汉伢》。“伢”在武汉话里一般指小孩子,也可以指年轻人。“选用‘伢’这个字,就是想表达我们与武汉陪伴成长的关系。整首歌有一个时间跨度在里面。”谭旋说。

        创作完成后,他们请希瓜音乐的陈夔、马涛进行编曲和混音,同时邀请武汉的吉他手、音乐人吴涛完成吉他录制。“我们邀请了武汉的声乐老师、音乐人和一些演员朋友,像袁姗姗、吴倩、刘思言,还有舞蹈老师和公司里的工作人员等。”这首歌的词曲创作、演奏、编曲、录音、混音,参与的全部都是武汉人或曾在武汉生活的人。大家一呼百应,通过互联网,完成了后期的工作。

        《武汉伢》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益歌曲。“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把它当作一首‘大’歌去写,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我们都是以自己的情感作为基础。用自己熟悉的语气,说出我们想对家乡说的心里话。”

        “就像一个游子,面对母亲重新唱起儿时童谣的感觉。”谭旋说,“我们认为,不回避痛苦,不刻意煽情,用一百分的真诚,才能创作出让大家产生共鸣的作品。”

        这首歌的传唱度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期。开始只是在武汉当地的广播电台播放。“大概是歌曲上线以后两天,有网友自发把歌曲做成MV发布在微博平台上,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当天歌曲就上了微博热搜,在朋友圈也开始刷屏。

        “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这首歌打动的不仅是武汉人,还有很多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朋友。”谭旋说。有个泰国网友制作的泰文字幕版的MV,上面写着“泰国某某中文学校为武汉祈福”;有国外网友把这首歌翻译成英文歌词重新演唱;一群小朋友把这首歌改编成阿卡贝拉版;还有网友自己创作的《武汉伢》手语舞……

        “一开始我们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情感。后来我们发现,一首歌可以是一个通道,与其他人的情绪产生连接。让那么多隔山隔海对望的人感受到彼此的爱与支持,这很重要。”谭旋说。

        (本报记者 郭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