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30日 星期三

    广西:总有一种力量无坚不摧

    作者:本报记者 王昊魁 周仕兴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30日 11版)

        本报记者王昊魁(左)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镇采访侗族农民画创作者。 于阗摄/光明图片

        总有一些人让人感动,总有一些事让人难忘,总有一种力量无坚不摧。

        在广西采访的几天时间,在脱贫攻坚一线,记者被当地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共同战贫的昂扬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深深感染。

        “一两个月我把全村592户走访了一两遍,有的重点关注的贫苦户,我走访了四五遍。现在再去,狗都不朝我叫了,因为熟悉了。”说这番话的是刘振宇,今年5月16日,他从北京语言大学来到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永安镇安兰村担任第一书记。

        报到当天,刘振宇就到村里入户走访。安兰村地处深山,有25个自然屯,屯与屯之间距离较远,为解决交通不便的难题、提高工作效率,他自掏腰包6.5万元买了一辆车捐赠给村里,专门用于村干部入户走访、替群众办事。今年8月,刘振宇又动员妻子、孩子来到安兰村一起战贫。

        “今年全村预脱贫133户、771人。虽然任务重,但我们有信心完成而且必须完成脱贫任务。”刘振宇说。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还是在都安,大兴镇古朝村的蒙志颖,为了摆脱贫困,曾外出打工,当过木工、建筑工人,干过汽车修理。前几年,蒙志颖回到村里,不等不靠,参加技术培训后发展起养殖。目前,养殖蜜蜂27箱,土鸡近300只,猪8头,纯收入3万余元。他还带动了村里的8户群众养殖土鸡。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严重。四把镇新安村在大石山区,没有固定水源,长期以来全村239户群众只能靠天吃水,扁担、水桶、绳索几乎是家家户户的标配。

        2018年3月,罗代欢从广西出版集团来到罗城县四把镇新安村担任第一书记。他先从制约村子发展的“水”问题入手,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多方协调资金,克服重重困难,历时一年多,终于寻找到稳定水源,全村239户用上自来水。水的问题解决了,村里陆续发展起了种养产业,群众的生活也一天天地变好。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点之一——苗家小镇社区的扶贫车间,一场为残疾人举办的辅助性就业培训正在进行,培训老师李伊园手把手地教学员武玉(化名)学习平绣技艺。

        李伊园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她创办的彩云苗艺已成为助力当地贫困妇女脱贫的“金绣球”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如今,李伊园带着160多名绣娘一起学习和制作苗绣,这些绣娘每月收入有1500元至3000元。

        “没想到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好好奋斗,珍惜这美好的生活。”苗家小镇社区的新居民韦鲜艳说。

        韦鲜艳一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年前,一家人从良寨乡安全村搬到这里。“之前在老家就业机会少,就靠爱人一个人挣钱。搬过来后,我在社区附近的电子厂上班,跟爱人每月有近6000元的收入,孩子上学也方便,出门5分钟就到学校。”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在八桂大地脱贫攻坚的战场,许许多多的党员、干部、群众正齐心协力、主动作为、苦干实干,用心用情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谱写出更多幸福的篇章。

        (本报记者 王昊魁 周仕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