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伏牛山,峰峦叠翠,百公里猕猴桃长廊、百公里香菇长廊和百公里山茱萸长廊浓荫绵延。
近年来,河南省西峡县坚持全域党建为引领,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态产业为基础,形成了山上种药、山下种菇、平地种果的立体化产业布局,塑造了“生态美、产业美、人文美、环境美、和谐美”的新农村形象。
“守住绿水青山,抱归金山银山”
西峡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交界,系“八山一水一分田”典型的山区县,面积3454平方公里,总人口47万人,是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由于西峡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功能地位十分突出,发展形势也十分严峻。
老界岭,地处八百里伏牛山深处,这里有个省级贫困村——太平镇东部的东坪村。近年来,东坪村村两委以党建为引领,借助景区拉动优势,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领村民们走出了一条“守住绿水青山,抱归金山银山”的强村富民之路。
“村两委带头,党员为骨干,带领群众干。”东坪村党支部书记吕振华说,东坪村吸纳13个驻村企业和相关联村单位成立联合党总支,下设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脱贫攻坚、集体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6个专班支部,形成了全域党建引领和全域统筹发展的党建格局。
“在推进全域党建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开放意识、系统思维和全域理念,用党建这条红色纽带,将全域资源紧密联结,全力构建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全域党建工作格局。”西峡县委书记周华锋说。
截至目前,东坪村共建成了星级农家宾馆230家,拉动就业800多人,年接待游客80多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2亿元以上。全县6个乡镇的1.5万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年综合效益超4亿元。
“村里这么好,干啥要往城里跑”
走进丹水镇三里庙村,干净平整的水泥路延伸到每家每户,房前的小花园郁郁葱葱,家鸡三五成群在草丛里觅食。无害化厕所干净整洁,沟塘田埂被苗木环抱,文化广场崭新别致。
今年67岁的脱贫户林青霞不久前在南阳骨科医院做了手术,整个治疗费用报销了10多万元,自己承担的花费不到3万元。
谈起现在的生活,林青霞充满感激:“国家给我们修房通路,每月发低保补贴,孙女上学也有补助,哪儿都好,各方面政策都享受到了!”
三里庙村地处浅山丘陵区,19个村民小组、435户村民散居在5条山沟之中。“穷三里穷三里,一年到头一腿泥”“好男不娶三里女,好女不嫁三里郎”的顺口溜是几年前三里庙村的真实写照。
为了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在驻村干部雷清松的协调下,丹水镇将三里庙村列入美丽乡村“整村推进”项目名单,协调相关职能部门,修路架桥、硬化道路、改厕改圈、绿化村庄,全面改善了村组卫生环境。
为使建档立卡贫困户早日脱贫,雷清松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355项。截至目前,该村2016年精准识别的37户8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仅剩1户4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29%;2019年全村37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均超过12000元。
“出门就有平整的路,走几步就有广场,门口不是果树就是花圃。晚上,路灯一开,到处亮亮堂堂。村里这么好,干啥要往城里跑!”82岁的贾秀荣老人是三里庙村的退休老支书,她看着村里一天天变美变好,村民一天天变富,十分欣慰。在城里工作的儿子多次要接她到城里住,她都拒绝了。
“脱贫路上我当先”
富起来的西峡人不忘传家训、树新风,用文化浸润美丽乡村,让发展更有厚重底蕴。“我有一双手,致富往前走”“脱贫路上我当先”“宁可苦干,不能苦熬”……走进西峡大山深处的村村寨寨,一条条醒目的励志标语随处可见。
在三里庙村,一块块“脱贫政策”宣传画,一张张“脱贫光荣”先进事迹漫画,一条条文化宣传长廊触目可及,文化氛围正在改变着三里庙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现在村史馆基本建成,下一步就可以装修了!”三里庙村党支部书记严超范兴奋地说,同步进行建设的,还有村里的六个小广场。
正在修建的一个小广场坐落在杨凤菊家门口的空地上,这位76岁的老人主动把自家房子腾出来给工人住,并承担起为工人烧茶做饭的工作。“我是党员,不能只学习不落实,得为村民服务。”在村里,杨凤菊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党员;在家里,杨凤菊是受人尊敬的好长辈。2018年,经村民评议,村委会授予杨凤菊“好婆婆”称号。
72岁的贾金锁老人从镇教研室退休后,一直在村里生活。“村里重视教育,文化传统好,这些年,光俺们组就出了几十个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上次最美丹水人颁奖典礼就是在我们村举行的。”
在贾金锁提到的最美丹水人颁奖典礼上,丹水镇政府对最美支书、最美责任组长、最美帮扶责任人、十佳扶贫标兵、光荣脱贫户、文明家庭户代表进行了表彰。颁奖活动在村里营造了和美向善的风气,“让兄弟、睦宗亲、和乡邻”成为三里庙全体村民的自觉行动。
“我们开展的以‘传家风家训、树公德美德、争先锋先进、做好人好事’为主要内容的‘传树争做’主题教育活动,提升了全民素质。”周华锋介绍。
(本报记者 丁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