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实践·育新机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举行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指出,“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创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辽宁省沈阳市以改革创新为引领,结合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实验、推进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集聚各种资源、链接各个产业、激发各方力量的全面创新体系。
关键词:产业创新 新兴产业 多元发展
1.深化创新驱动 提升科技产能
2020年7月27日,沈阳芯源微电子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高端晶圆处理设备产业化新项目开工仪式。这个项目未来可使芯源微公司制造能力大幅度提升。目前,芯源微公司获得授权专利174项,其中139项为发明专利,是国内唯一一家高端涂胶显影机的制造商。技术创新使芯源微公司竞争的优势凸显,上半年,公司的订单大幅度增长,创造历史新高。
用高新技术抢占未来产业高地,芯源微公司是沈阳创新改革的一个缩影。当前,沈阳正全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力争打造更多有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的特色载体,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完善产业链治理机制。尤其是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更多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3年倍增。
最近一段时间,沈阳长江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非常热闹,来自医疗界、制造业、金融业等各领域的人士不约而至,因为他们看到了一个技术突破背后的庞大市场:乳腺癌治疗的绿色时代即将到来。经过20年不断探索和奋斗,利用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技术优势,长江源公司成功自主研发出了世界领先的束波刀,用于乳腺癌的绿色无创治疗。
用研发和匠心结出硕果的卓越者,还有沈阳天眼智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它在制造业领域深耕15年后,又用了5年时间投入上亿元“拥抱”互联网。如今,天眼智云拥有“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两站研发体系,掌握多项国际先进、国内领先信息技术,专利多达135项。这些为企业积累了发展与壮大的资本。2020年,天眼智云公司进入企业井喷式增长阶段,来自电力、化工、航运等领域的订单源源而至。
疫情期间,有一家沈阳高新技术企业开创新局,成为世界闻名的“网红”。它便是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沈阳两地同时研发出了全自动平面型医用外科口罩、全自动折叠型医用防护口罩两条生产线,迅速形成生产能力,短短几个月就制造出100台,并出口数十个国家或地区。目前,新松公司首批自主研发的搬运系统在广州、深圳等企业进入验收阶段。
“技术创新是我们高科技企业立身之本,也是中国制造强大的唯一发展路径,我们永远不会放松追求技术进步。”新松公司总裁曲道奎说。
2.优化创新平台 释放最大效能
创新平台不断优化,一批“大国重器”研制也不断实现突破。
2020年6月,“海斗一号”探海成为举世关注的大事件。历经40余天,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于6月8日载誉归来。“海斗一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了首次万米海试与试验性应用任务,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刷新了我国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并创造我国潜水器领域多项第一,填补了我国万米作业型无人潜水器的空白,也标志着我国无人潜水器技术跨入了一个可覆盖全海深探测与作业的新阶段。
同样振奋人心的事件还有——沈阳鼓风机集团再获国家大奖。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结果近日公布,沈鼓集团两个核心项目分别初评为特等奖、一等奖。这既证明了“沈阳制造”的实力,又极大地鼓舞了“沈阳制造”的信心。2020年上半年,沈鼓集团销售收入及利润实现了两位数增幅。
创新平台不断地释放创新效能,大大提升了优势产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沈阳市大力培育壮大IC(集成电路)装备产业,成立“骨干企业联盟”——沈阳IC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有效助力新兴产业提速增效。沈阳IC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从事IC装备技术研究、整机产品研发、零部件制造及IC装备应用等相关的近20家单位组成。“联盟骨干成员均交互参股,建立‘软件控制系统—整机装备—零部件子系统—材料—工艺处理’的全供应链体系。还确定了共享机制,实行‘五共享’:共享客户、共享信用、共享技术、共享人才、共享平台。”沈阳市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说,以产业链为纽带构建的共享优质资源自然联盟,让每个企业都能从中获利并在联盟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激活了企业的积极性,带动了产业的发展。
“骨干企业交互持股,根据产业链分工合作,建立‘共建、共享、共智’的自然联盟,形成共赢的发展力量,是推动沈阳IC联盟成员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芯源微公司董事长、沈阳IC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宗润福说。
目前,沈阳市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已达1100个,承担国家、省、市科研项目654项,开展横向课题攻关353项。创新平台正在成为创新力量的供给源头,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学院、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基因库眼基因库等一批“国字号”的创新平台纷纷在沈阳落地建设。以自主研制“大国重器”为使命的中国航发燃气轮机有限公司组建;华为、腾讯等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累计完成平台建设投入35亿元,3年内投资将超百亿元。按照“一城两中心”的总体布局,沈阳市不断加快推进浑南科技城、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建设,布局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试验装置、高能射线多束源材料多维成像分析装置、“工业智脑与边缘计算”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轴承全生命周期研究评价设施等4个大科学装置。
3.强化创新思维 加速转型升级
沈阳以观念、制度、政策的更新,促进各领域、各环节的全面创新。在思维强化创新,在制度上压实责任,在政策激励实践,创新驱动发展正成为一种常态——
引导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资本化政策基金组合,建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不同阶段股权投资的基金投资体系。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发挥沈阳市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政策引导,支持银行和金融界围绕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创新金融产品。
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沈阳市改革科研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树立产业链思维,在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中强化创新链能力。在智能制造、先进材料、机器人、人工智能等12个产业创新方向上,着力于产业共性技术和重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确立科研攻关项目,形成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市场发布等一整套项目形成机制和资源配置方式。
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沈阳市通过应享尽享企业研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政策,对企业新建各级创新平台给予奖补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上半年,协助沈阳创新主体争取上级项目815个、资金20457万元,引导创新主体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快速成长。同时,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
强化科技资金制度保障。沈阳市地域内各科技型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获批立项1568个项目,共争取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资金78326.72万元。其中,经费滚动、促硬核科研项目开发转化,是沈阳市推动创新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的一项创新之举。改变过去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模式,按市场化新机制运行,给予研发组织资金支持,避免好的科研项目缺乏可持续性的资金支持或因机制不灵活而搁浅,为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和重大科技成果的产出创造最佳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下,《沈阳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应运而生,将“资金连续3年滚动支持的制度”纳入其中,每年最高支持额度可达1000万元。
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沈阳市深化科技成果处置权、使用权和收益分配权改革,进一步探索科研人员职务发明的所有权改革,在落实“沈阳市促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基础上,推进东北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科院金属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单位开展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试点。
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生根,沈阳市逐步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瞪羚企业”培育体系,为“创新驱动发展”持续常态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制度保障和一个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目前,沈阳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3070家,瞪羚独角兽企业48家。高新技术企业达1836家,提前完成省高新技术企业3年倍增计划任务,数量占全省35.1%,年均增速达到49%。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273家,总量达到530家;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领域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较2016年增长432.3%、147.9%、186.8%、118.2%,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对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构成冲击力。
创新,正在成为沈阳在“新常态”下抢占产业高地的“新引擎”。
(本报记者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