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9日 星期六

    云南府博物馆的生态文化印记

    作者:尹仑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29日 05版)

        【生态史话】

        云南府博物馆正式成立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作为一家官办的公共机构,云南府博物馆归当时的云南巡抚衙门管理,地点位于云南育才书院。1911年辛亥革命后,云南府博物馆直接归属于当时的云南巡按使管理,博物馆也搬迁至位于昆明市粮道街的前清粮道衙门旧址,后又搬至位于菜海子的经正书院中。

        除了中国传统的金石字画、文玩碑刻展览以外,云南府博物馆兼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功能,设有陈列植物和动物标本的自然历史专门展厅和主题展览。在展览的同时,云南府博物馆还曾经面向公众开设自然历史和动物学的公共课程。

        在一百多年前,云南府博物馆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座生态与人文相结合、展览与教育功能兼具的综合性博物馆,开生态文化风气之先,是与当时云南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博物馆创办人孙光庭的个人经历分不开的。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英法等西方列强对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的殖民统治,地处中国西南边疆的云南成为对英法两国开埠的通商口岸,西方的科学、经济和文化等皆对云南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法国滇越铁路的修建,在客观上促进了云南的社会发展。利用滇越铁路带来的便利,云南输送了很多青年学子远赴英、法、日、美等西方先进国家留学深造,攻读生物、科学、医学和文学等,这些官费或自费的留学生大部分在完成学业之后回到云南,成为促进云南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其中就包括学习动物学和植物学的人才。在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云南在当时中国的很多领域都开风气之先,例如较早开始修建铁路、水电站、自来水工厂、路灯等,这使得云南这个当时落后的中国省份在某些方面“跨越式”地发展起来,出现了不少“中国第一”,其中就包括拥有自然生态博物馆功能的云南府博物馆。

        云南府博物馆拥有展示动植物标本的自然生态专门展厅和主题展览,这在当时的中国极具开创性。此外,博物馆还开辟专门的展馆用于展示活态的鸟类与其他动物,体现了当时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一百多年前的云岭大地栖息生活着包括大象、猿类、孔雀、犀鸟和如今已经绝迹的犀牛、孟加拉虎、东南亚虎等在内的野生动物,这使得当时的云南府博物馆有条件设立活态的鸟类与其他动物展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人文艺术而轻视自然科学,历史上很多名人的收藏也以金石字画为主,鲜有涉及自然和科技的。清末以来,随着洋务运动和新政的实施,知识阶层开始重视自然科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云南府博物馆专门设立了植物和动物标本展厅,客观上给予了当时的国民以生态文化的启蒙教育。

        作为云南府博物馆的发起成立者也是首任馆长,孙光庭于1863年出生在云南曲靖。1901年创办云南府博物馆后,他被云南地方政府任命为留日学生监督,赴日管理留学生事务。这段生涯对孙光庭进一步发展云南府博物馆起到了影响作用,特别是在自然历史和动物学方面。孙光庭深知知识普及对开启民智的重要性,于是在他的策划和推动下,云南府博物馆在举办展览的同时,还开设面向社会公众的普及自然历史和动植物学知识的课程,兼具生态环境教育的功能。此外,云南府博物馆还专门展示云南各民族传统而朴素的生态文化,特别是保护森林的神林信仰和习惯法。例如,陈列镌刻有森林保护习惯法的石碑,并用文字解释说明:“因为当地的少数民族认为树头菜这种树木是树神,所以会在村寨附近的森林中树立警示用的石碑,以禁止人们进入和通过这一区域的森林。”

        上述历史记载反映出云南府博物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深刻的生态文化烙印,这些对我们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首先要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在长期与生态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云南各民族形成了关于生态环境的观念和信仰、习惯法和制度、传统知识和乡土技术等,成为中华民族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的生态文化,既是他们适应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生存之道,也在客观上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今天更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成为思想理论创新的智慧源泉。

        其次要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当前,通过相关的立法保护,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云南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受到重视和保护。例如,亚洲象和滇金丝猴的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逐渐增加。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生态廊道被阻断、栖息地被破坏,绿孔雀和白眉长臂猿等一些云南的珍稀本土物种仍然处于濒危与灭绝的边缘。未来,应当进一步加强以珍稀物种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不要让子孙后代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它们的标本。

        最后要普及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广泛的参与,而公众参与的前提是生态文明思想与理论的普及和大众化。为了让参观者能够直接感受生命和体验自然,云南府博物馆这种创新和“另类”的展览思路和教育方式,大胆而且寓教于乐,时至今日都可以为生态文明的公众科普教育与社会参与提供借鉴。

        (作者:尹仑,系西南林业大学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