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再次拍到罕见的五只荒漠猫同框的画面,引发网友惊叹。此前,5月,玉树市民在市区的巴塘河里多次目睹水獭捕鱼的景象。1月,科研人员在距离西宁市150公里的山区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的踪迹。
青海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国家公园建设让青海的绿水青山展露出它应有的容颜。
“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的贺信,为青海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指明了前进方向。
“站在地球‘第三极’,如何保护好‘中华水塔’,发挥青海重要而特殊的生态作用,为美丽中国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高质量生态产品,是我们一直思考的一项重大课题。”青海省委书记王建军说,在长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青海找到了一条广阔的道路,那就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不断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2019年6月11日,青海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正式启动。一年来,青海紧紧扭住国家公园省建设这个关键之举,深化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动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前期建设,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断扩大生态普惠民生福祉,充分展现“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的独特魅力。
国家公园省建设打造绿水青山新颜值
盛夏是青海的旅游旺季,但在久负盛名的年保玉则景区,今年却未见到一名游客——因为这里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2018年4月,为保护当地生态,青海省宣布年保玉则全面停止对外开放。
“这是我们实现三江源头好生态,保障‘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最好见证。”青海省常务副省长李杰翔告诉记者,去年,青海省对可可西里、岗什卡雪山、年保玉则、青海湖鸟岛和沙岛等多个高原景区发布“禁游令”,原因是游客丢弃的垃圾污染了当地的草原、水源地。这是青海省历史上自青海湖禁渔之后所采取的最严厉的环保措施。
“20世纪70年代始,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三江源地区沙化面积增多,草地、湖泊面积不断缩小,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赫万成说,青海的生态破坏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为守护这片净土,2005年起国家就先后在青海启动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二期工程,至今累计投资超过180亿元。2016年,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在青海拉开帷幕,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下设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分园区;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2019年6月青海省启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
青海,绿水青山,有着令世界惊叹的巨大价值,三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连绵不断的山脉间,雪山交错、江河涌动,这里每年向下游输送超过600亿立方米的清洁水,分别占长江、黄河、澜沧江总水量的25%、49%和15%。
“独特的区位造就了青海独特的资源优势,湿地面积全国第一、生态资源总价值达18.39万亿元,每年有600多亿立方米清洁水源输出,青海生态大省名副其实,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恰逢其时。”李杰翔说。
统计数据表明,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的三江源区湿地面积由3.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近5万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竞流景观再现三江源头。青海湖面积2018年达到4563.88平方公里,比2004年扩大319.38平方公里。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黑颈鹤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藏羚羊由20世纪90年代的不足3万只恢复到现在的7万多只,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2000多只,青海湖鸟类种数由20世纪90年代的189种增加到223种。
如今的三江源魅力独特,这里既有狡猾的猞猁躲在岩缝里伺机而动,也有藏野驴在茫茫原野悠闲散步,还有充满生机和灵性的“生命禁区”可可西里令人向往。
国家公园省建设开启和谐发展新模式
8月份的鄂陵湖、扎陵湖畔,风吹草低见牛羊,50岁的达日杰在黄河源头这两个姊妹湖畔当“生态管护员”已经有4个年头了,他说自己作为牧民,曾尝到过赖以生存的草场一度恶化的“苦果”,所以十分珍惜如今的一切,也甘愿在本是颐养天年的年岁里成为奔波在生态保护一线的管护员:“这里是国家公园,也是我的家,我们必须把这里保护好。”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像达日杰一样,持证上岗的生态管护员已经有1.7万余名,他们每月固定的工资成为家里收入的主要来源。”赫万成说,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深入推进,统筹处理好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公园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青海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广大牧民放下牧鞭从草原利用者变身为保护者,肩负起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的职责。
“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目光所及的云天、山水、草湖、鸟兽都是我们管护的对象。”29岁的聂文强常年奔波在祁连山的崇山峻岭中,无论刮风下雨、暴雪雷电,巡山护林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他说:“生活在我们祁连山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态管护员。”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如一股“劲风”吹遍青海大地,从此青海举全省之力开始了改革探索,从无到有摸着石头过河,青海创出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从生态修复项目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模式,在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三江源谈何容易,但青海却蹚出了一条路子,先后实施了原创性改革100多项,打破了“九龙治水”局面,彻底解决了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关系。今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将正式设立,江源大地又将风光无限。
据介绍,青海省共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保护公益岗位13.8万个,其中生态扶贫岗位5万个。三江源国家公园有1.7万名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户均年收入2.2万元。祁连山国家公园建立“村两委+生态保护”新机制,通过引导周边群众发展生态旅游、中藏药材、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带动全省12.5万名农牧民增收。
不管是达日杰还是聂文强,抑或是和他们有着相同身份的人,广大牧民群众正成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主体。从一个人辐射一个家庭再到社会,一个个生态保护的小单元构成生态保护大格局,在定量中寻求变量,在变量中实现突破,从无到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如今无论是在三江源头的雪山,还是在祁连山下的牧场,处处呈现一幅景美人美发展美的和谐美图。
“随着生态保护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活在此的广大牧民群众深刻体会到了保护好生态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赫万成说,他们转变身份,有的从牧户成为股东、社员,分享“红利”,有的抢抓发展机遇,从事牧家乐、家庭宾馆等绿色产业,还有的凭借一技之长开始走出去打工或做生意,多元渠道让他们的收入比原来多出很多,生活质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江源头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国家公园省建设构建青藏高原生态高地
“青海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也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李杰翔说,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青海湖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而祁连山的生态地位更加突出且重要。正是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不可复制的生态价值,青海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大局中具有突出战略地位。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是青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当前的青海,从东向西、由南至北,已建立起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特点的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涵盖三江源、青海湖流域、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黄河干流五大地理区域。”青海省林草局局长李晓南介绍,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伟大“创举”,今年4月青海省高规格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三江源和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青海湖和昆仑山两个国家公园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当中。
一年来,作为推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基础,青海省在全国率先开展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与整合优化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全省223处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并将其中109处纳入整合优化范围,形成了全省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办法、方案、预案及标准等一批成果。
在此基础上,青海省进一步建立完善示范省建设规划和制度标准体系,开展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等9个制度办法的编制工作,初步建立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规划和制度标准体系,也为全国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提供了“青海方案”。
“根据计划,我们梳理出2020年具体工作任务22项,其中16项工作任务已全部启动实施。”李晓南介绍,目前已启动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自然保护地自然教育规划、《青海省自然保护地条例(初稿)》的编制和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
青海目前拥有以自然保护为目标的保护地139处,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5%左右。不难预见,以生态保护为主旋律的国家公园省建设,将为这些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带来新机遇。
“顺应发展实际,辩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找到保护与发展的制衡点,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实现更好地保护,推动国家公园省建设,青海正在生态保护优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王建军说,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600万青海儿女正在用新时代画笔雕琢青海这块大美璞玉。
(本报记者 万玛加)(相关报道见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