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30日 星期四

    黑龙江

    感受生活的热度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30日 11版)

        这里真的是一片热土。这是我对黑龙江佳木斯的第一感受。尽管这是一句说“俗”了的话,但是它如此熨帖,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评价了。

        这里的老百姓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最美的细节。他们真是一群“生活家”!这里的姑娘很精致,在工厂工作的年轻姑娘,尽管需要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依然细细画好眼妆,修好眉形,低下头可以看到她们美丽的珠光腮红。到了家里,会发现她们把“美”放到了每一个角落。房间里有她们绣的十字绣,孩子的衣服书包干净整洁,即便有卧床的老人,头发也一定梳得整整齐齐,有的还带着发卡。

        这里的小伙子肯钻研、肯吃苦、靠得住。在富锦市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57岁的管理者刘春就是这样研究科技种田的,20世纪90年代,他买了拖拉机,见证了科技的力量。今天,他和乡亲们一起建立合作社,引入中科院专利技术,将每一块田地都录入档案。东北人爱吃大米,希望种出最好品质的大米,在这个中国粮仓,“种好田”这是多么朴实的愿望。但其实,刘春创业还有一个初心,年轻的时候,爱人嫁给他,曾无意间说到自己的愿望,“以后要是每天能吃三顿大米饭就好了,我们就实现小康了。”为了妻子的愿望,他努力至今。

        还是在富锦,“任性”父亲为了孩子吃水果不用泡、洗,干脆带领乡亲们建起了智慧农业采摘园,一年四季,新鲜有机蔬果不断,既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又满足了娃的口味。

        这里的老年人有安全感。60多岁的老年人从困难年代走来,很多人有节蓄的习惯。工作10余年,记者遇到的老人大多会说到自己要“存钱”,但是存钱的用途不外乎“应急”和“留给儿孙”。在这里,我遇到在蔬菜大棚里梳枝叶、摘果子的老人翟秀荣,她的回答让我感动。她说,自己的工资会存起来,不给儿孙,要当自己的“私房钱”。“私房钱”是生活的盈余,是美好生活的点缀,只有在生活无忧、充满安全感的时候,“私房钱”才会出现在人们的字典里。

        也许生活并不能一帆风顺,也许总有一些困难待解。但是这些善良朴实的人勤劳勇敢,总能给出很多“好点子”。在直播平台,“东北老铁们”的身影总在活跃,记者在赫哲族采访的时候,一位乡亲兴奋地说,他们新炒的“鱼毛”(鱼肉松)就要出锅了,他们要开始直播带货,给全国人民看看,正宗的大马哈“鱼毛”是什么样的。尽管身在咫尺,记者们也忍不住打开直播软件,给这位“老铁”,给这锅传统美食点赞。

        如今每到闲暇,我总忍不住看一看他们的朋友圈,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精彩,他们是这样可爱。

        (本报记者 姚晓丹)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