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以激励内蒙古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在“蒙古马精神”激励下,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加强各民族团结,奋力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和生态安全屏障,保持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书写内蒙古发展的新篇章。
1.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根本前提
回顾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和发展的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高举内蒙古自治运动的伟大旗帜,以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和坚强毅力决心,克服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重重困难,成立了内蒙古自治政府,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农牧民翻身做了主人。从保障牧区民主改革的顺利平稳进行到社会主义改造中制定“稳、长、宽”政策,实现平稳改造和建设;再到改革开放后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体现了党中央对内蒙古的亲切关怀和特殊支持,也无不体现了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万众一心跟党走的坚强信念和决心信心。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族人民吃苦耐劳、一往无前、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多次对内蒙古自治区作出重要指示,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为解决内蒙古改革发展稳定中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谋篇布局、规划蓝图,指明方向。新时代面临着新形势和新挑战,内蒙古各族人民只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蒙古马精神”的激励下砥砺前行,才能激发和凝聚起更好地建设新时代内蒙古的强大动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2.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政策、制度基础
内蒙古之所以能够长期保持各民族亲如一家的和谐关系,就是因为始终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从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则出发,先后成立了3个自治旗和18个民族乡(苏木)。同时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各级代表大会先后制定和批准了565件地方法规,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内的民族自治法制体系,在艰苦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水平。内蒙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很好地做到了坚持国家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相结合,既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稳定边疆,又保障了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的各民族平等自治、团结和繁荣发展,为全国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作出了良好示范,为我们党最终作出在单一制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正确抉择,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实践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离不开党中央、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上所进行的艰辛探索,其中也充分体现了“蒙古马精神”蕴含的“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顽强意志和精神品质。新时代,内蒙古将继续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践根基越扎越牢。
3.守望相助、民族团结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自古以来,内蒙古就是祖国北方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融合的大舞台,蒙古族、汉族、满族等多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各民族心手相连,守望相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良好关系。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都是在各民族守望相助、紧密团结中取得的。“江南孤儿进草原”“最美牧场为航天”“各族人民建包钢”“克服困难捐粮畜”,一个个感人事迹充分体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在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探索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1983年起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将每年9月确定为“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通过表彰活动,发挥了模范引领作用,弘扬了民族团结正能量,夯实了民族团结进步的群众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内蒙古自治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保持了长期以来民族领域没有发生重大矛盾、纠纷和事件的良好局面。今天,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将民族团结视为生命线,在“蒙古马精神”的鼓舞下,各民族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把民族团结的生命线扎得更深更牢。
4.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新路
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下,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迈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一系列亮丽的数据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最好见证。内蒙古自治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58.04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172125亿元,其中1996~2016年连续21年增速快于全国平均增速,特别是2002~2009年连续八年“蝉联”全国各省区市增速第一,形成了特有的“内蒙古现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内蒙古依托丰富的资源确立了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产业的支柱地位,形成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由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当前,内蒙古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转型任务艰巨。非资源型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科技创新体系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间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居民收入差距较大等。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情况下,内蒙古既要巩固和厚植既有优势,又要下大力气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这离不开“蒙古马精神”的激励和鼓舞,离不开内蒙古各族人民在改革发展道路上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冲劲、拼劲和闯劲,离不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5.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重要目标
内蒙古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区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特殊贫困群体和“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自治旗、边境旗市、牧业旗县和少数民族聚居旗市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以解决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瓶颈为导向,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贫困人口从2013年的157万人减少到2019年的1.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7%下降到0.11%,所有贫困旗县和贫困嘎查村全部摘帽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今年是脱贫攻坚战决胜之年,内蒙古还有剩余脱贫攻坚任务,巩固脱贫成果还有许多硬骨头要啃,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影响,又带来一些新的困难和挑战。要严防松劲懈怠、精力转移,越到最后关头越要绷紧弦、铆足劲,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加务实精准地推进脱贫攻坚。因此,为了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需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6.“两个安全屏障”是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战略要求
内蒙古地处我国北部边疆,是祖国的“北大门”、首都的“护城河”,在全国安全稳定大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这是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作出的重要指示,是党中央对内蒙古的战略考量。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两个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付内蒙古的重大任务,深刻揭示了内蒙古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在边疆安全稳定领域,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稳步推进,社会治安持续向好,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但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艰巨。在生态安全领域,内蒙古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但同时也处在“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历史关头,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因此,不管是边疆安全稳定,还是生态安全,越是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越是要弘扬“蒙古马精神”,切实把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要要求变为生动实践,自觉担负起建设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和护航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巩固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政治局面,努力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建设者、捍卫者,书写新时代内蒙古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春林、任丽慧、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