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4日 星期五

    “高新区一定要成为科技型企业的栖息地”

    作者:本报记者 张亚雄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4日 09版)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7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就《意见》内容进行解读。

    赋予国家高新区新使命和新定位

        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立第一个国家高新区——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也就是中关村的前身,拉开了我国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序幕。30多年来,国家高新区发展质量明显提高,到2019年,总数已达169家。

        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认为,《意见》最大的亮点是国家对高新区赋予了新使命和新定位。《意见》明确提出,国家高新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具体举措都是围绕这两个定位制定的。

        徐南平指出,过去高新区主要是集聚产业资源,北京中关村集聚了很多科教资源。其他高新区也要做到这样,如果科教资源不能充分集中,就不能成为高新区。同时,要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重点任务。高新区一定要成为科技型企业的栖息地,一定要成为科技型企业最佳的聚集地。此外,要突出产业迈向中高端。这是我国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提升产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任务。

        徐南平强调,未来高新区的发展一定要把改革、开放、创新坚持好,突出改革开放创新。而高新区的发展也必须是高质量的发展,标准和底线一定是绿色发展。“我国不同区域都要建高新区,指标不能都一样,有世界园区还有特色园区,同时还要有进有出。”徐南平说。

    国家高新区已成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极

        徐南平指出,高新区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国家高新区经过30多年的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双轮驱动,坚持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坚持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增长点。

        “创新高地、产业高地、人才高地”,这三个关键词体现了国家高新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

        作为创新高地,2019年国家高新区的企业研发支出是8259亿元,占全国企业总投入的50%。高新区生产总值比例占到6.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1倍。2019年国家高新区发明专利的授权量占全国的37.5%。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44.7%。每1万人从业人员拥有有效发明专利38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3倍。

        作为产业高地,国家高新区集聚了国家高新区企业8.1万家,占全国的35.9%。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5.1万家,占全国的33.6%。共有国内外上市企业1476家。

        作为人才高地,国家高新区从业人员约为2213万人,其中大专学历占到59%,本科以上学历占到38%,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800多名研发人员,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8倍。

        徐南平表示,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这在危机期间更为突出,“2008年金融危机时高新区就逆势增长;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新区也表现出逆势增长势头,凭借科技创新能力,表现出很强的抗风险能力”。

        今年5月,国家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出口总量是3190亿元,同比增长13.7%,净利润1908亿元,同比增长8.4%。“从这个两位数增长的数字可以看出高新区抗风险能力是非常强的,并且高出全国平均水平。”在徐南平看来,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阵地,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了丰富的经验。

        (本报北京7月23日电 本报记者 张亚雄)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