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3日 星期四

    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番兴明: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

    作者:本报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3日 05版)

        【实践者风采】  

        番兴明很忙,作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玉米科学家,他每年三分之一的时间在野外玉米地里度过。7月15日,他到海南省中国热带作物科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在机场候机时,他匆匆向记者讲述了他与玉米30多年的情缘。

        番兴明现任云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30多年来潜心于玉米遗传育种研究。

        为什么对玉米情有独钟?“有个偶然的机缘。1988年,我去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学习培训。墨西哥是玉米的起源地,玉米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但是我国推广的玉米种子颗粒不大,产量不高。如何利用国外优良品种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产量?从墨西哥回来后我就决心研究玉米。”番兴明回忆说。

        番兴明表示,中国是世界上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全国种植约6.3亿亩,云南有3000多万亩。但我国玉米种植只集中在少数几个品种上,一旦品种发生了问题,就可能导致大规模毁灭性的灾害,对于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生活将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为了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风险问题,他和团队去往世界各地考察调研,从南美洲国家、墨西哥、印度引进了一大批种子,并利用云南地理优势,加以驯化改良,推广种植。

        多年来,番兴明团队利用选育的热带、亚热带种质培育的优质高产玉米杂交种累计推广应用1.14亿亩,新增产值137.5亿元;建立了玉米品质改良分子育种关键技术,解决了国内优质蛋白玉米软质或半硬质胚乳、抗病性差的重大问题;建立了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创新体系,大规模创制抗病优质玉米种质,有效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遗传基础;建立了玉米多抗育种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云南省玉米生产上面临的灰斑病大面积暴发的重大技术难题。这些成果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助推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成果说明,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我们培育的玉米品种绿色环保、抗病性强、适应性广,不需要打农药,不需要使用太多肥料,符合绿色食品要求,为千万农民朋友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实惠。”番兴明很自信。

        最近,云南省举行2019年度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番兴明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他发表获奖感言说:“我作为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工作人员,科研方向与‘绿色三张牌’中的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紧密相关,我将带领团队把我们的专长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结合起来,聚焦绿色农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我出生于云南,对云南的青山绿水有着特殊感情,我将用毕生精力回报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及家乡父老。”番兴明动情地说。对于这次获得的300万元奖金,他希望用于为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完善在西双版纳基地的科研设施,让科技人员不用再住在工棚里。

        (本报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