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大山里的“农人”教授

    ——记在脱贫攻坚一线的贵州大学助农专家群体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0日 05版)

        【实践者风采】

        “过去有个‘潘核桃’,现在多了‘龙猕猴’‘张蔬菜’‘徐蘑菇’……贵州大学组建的653人博士教授专家团,为脱贫攻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贵州大学校长宋宝安在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谈起学校的助农专家群体充满着自豪。

        “我知道,你是贵州大学的教授,已经来了半个多月。”4月16日,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在威宁县的蔬菜基地里一眼就认出了在大田里指导贫困户种菜的张万萍教授。省委书记认识她,群众更熟悉她,在沿河县官舟镇,当地百姓称她为“蔬菜女神”:“贵大专家就是牛,美女教授玩锄头,种下辣椒两万亩,产销两旺无人忧。”

        “必须下到地里去!在台上讲百遍不如地里干一遍!”张万萍坚持带着农户一起到田间地头实干,从整地撒肥到病虫害鉴别再到残膜回收,手把手地教。为了让农户能听懂,她就用“伺候秧苗就像伺候月子里的孩子”“养孩子要吃饱吃好”等生活常识做比喻。每到一处,十里八乡的群众都会赶来跟她学技术,有时甚至“拦车求教”。威宁县的老乡笑着问她:“你真的是贵州大学的教授么?不抬头就和我们一样呀,手也是这么粗糙。”

        “每次听到茶农增收,我就很开心。”贵州大学绿色农药与农业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金林红教授,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贵州各县的茶山指导茶农科学种茶,有人帮他算过,少说一年也跑了4万多公里。

        贵州茶叶追求绿色、有机、无公害,这杯“干净茶”里凝结着金林红等专家的智慧和辛劳。“食品安全要从田间开始,这第一关必须要守好。”为解决茶树病虫害的问题,金林红和他的团队在茶林和实验室之间奔走,研究茶树病虫害发生和流行机制,推广生物防控和生态调控等技术,带动老百姓不用化学农药,降低农作物安全风险。在得到他们的技术指导后,很多茶山茶叶产量和质量迅速提升,平均一亩茶园农民就能增收1450元。

        2020年年初,疫情突袭,各地交通受阻。可这也正是春茶生长的关键时期,不能前往茶山的金林红就在线指导茶农。为防止倒春寒和凝冻灾害,金林红及时把春茶生产的技术方案发到各县茶园示范区负责人、企业负责人和茶农们组建的微信群里,还把防倒春寒的物资寄到茶农手里,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教他们使用。

        “1987年我大学毕业就开始研究刺梨,这一做就是三十多年。没想到这小小的刺梨正在成为贵州的千亿级产业。”贵州大学酿酒与食品工程学院的谭书明教授说起他和刺梨的缘分总有讲不完的故事。

        “刚工作的时候,我的老师牟君富教授就告诉我:刺梨是贵州的特色资源,刺梨之所以酸、苦、涩是因为它来自天然艰苦的地方,代表当地纯朴的百姓把健康送给尊贵的客人。和牟老师工作和学习,也让我开始着迷于刺梨。”从那时起,谭书明全身心投入到刺梨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

        贵州发展刺梨产业几经波折,困难重重,缺少资金、缺少项目,谭书明就利用其他课题的结余经费继续搞研究。“养了三十多年的孩子,哪有说放弃就放弃的呢,我坚信刺梨会有光明的一天。”他说。

        如今,贵州全省刺梨的种植面积已高达170多万亩,省内五十多家企业投资建厂,谭书明教授的科研成果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曾经山沟沟里的土果果正在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本报记者 吕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