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0日 星期一

    安徽省安庆市:

    皖江大堤上,鲜红的旗帜在风雨中飘扬

    作者:本报记者 常河 本报通讯员 雷琳琳 方迪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20日 04版)

        受连日强降雨影响,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境内的长江支流石跋河水位持续上升。武警安徽总队马鞍山支队紧急出动兵力,抢筑子埂,加固堤坝,保障河堤安全。图为七月十八日,在位于和县黄坝村的石跋河堤坝上,武警官兵在搬运沙袋。新华社记者 周牧摄

        长江进入安徽境内,习惯上被称为“皖江”。

        今年6月以来,长江流域中下游干流流域雨量超过1998年同期,皖江全线超警戒水位,安徽沿江五市全部受灾。

        作为皖江的龙头,安徽40%的长江干堤在安庆。自7月入汛以来,安庆市经历多次强降水过程,平均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多1.4倍。长江水位全面超警,江心洲、外滩圩以及多个河湖流域发生灾情,所辖望江县、宿松县两地启动Ι级响应,防汛形势严峻。

        安庆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奋勇当先,团结拼搏,组织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构筑起一道冲不垮的“钢铁长城”。截至目前,安庆市防汛救灾工作无人员伤亡、无重要圩口溃破、无重大灾情发生。

    迎战洪水党旗扬

        望江县境内的长江华阳闸水位突破历史极值,按照“每公里一个”的标准,望江县在同马大堤上搭建起66个防汛工棚,组建临时党支部、设立党员责任段、成立党员突击队,挂党旗、戴党徽,65公里的绿色堤坝上,一座座“红色堡垒”傲立雨中,一面面党旗在疾风骤雨中飘扬。

        大观区海口镇培文村四面环江。7月11日傍晚,巡堤人员发现培文堤东江组有管涌、渗漏等险情。20多名党员干部闻“汛”而动,自发前往现场抢险,培文村村委会副主任刘立兵带着大家装运砂石,压住渗漏点,一直作业到第二天凌晨才消除险情。

        “我是一名新党员,又是村干部,紧急危难的时刻必须冲锋在前,这样才能凝聚力量,带领大家击退洪水。”刘立兵说。

        7月13日,汛情危急。安庆市委组织部紧急发出抽调党员干部参与防汛巡查抢险工作的通知。全市市直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闻“令”而动,迅速抽调精干力量,组建防汛突击队,连夜奔赴大堤、彻夜巡查。

        “我们成立了3个防汛救灾党员突击队,党员们纷纷主动请战。”安庆市生态环境局防汛突击队包保马窝区域,不分昼夜开展不间断的巡堤查险。

        “接到紧急通知后,我们不到半小时就完成了人员选拔和集结。”安徽电信安庆分公司总经理夏小保说。13日夜,电信防汛突击队10名队员准时来到海口镇广成圩责任堤段,一刻不停地清理杂草、灌木,巡查堤坝。

        截至7月16日,安庆市市直单位已有近3000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筑起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确保防汛救灾每项工作都有领导负责、每个环节都有责任人执行、每个隐患点都有干部包联。在党组织的积极带动下,许多社会爱心志愿者、公益组织和热心群众等社会力量踊跃投入到防汛救灾活动中。

        马黄根是怀宁县新建村党支部书记,不久前因防汛抢险导致肋骨骨折。马黄根不顾身体上的伤痛,日夜奋战在一线。群众劝他回去休息,马黄根却说:“作为党支部书记,在关键时刻必须要带头,我会拼尽全力保障所有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据统计,目前安庆市参与防汛救灾工作的党员达4.1万余人,共组建防汛救灾临时党支部570多个,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队、党员突击队等3200多支,设立党员责任岗、责任段、示范堤5400余处。

    “临时家”也温暖

        “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市立即做好长江江心洲和外滩圩人员撤离工作。”7月14日晚,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出紧急命令。

        在安庆市大观区海口镇镇江小学安置点,记者看到,这里容纳了约200名受灾群众。教室里摆上了床铺,免费供应一日三餐,24小时有热水。

        “我们这里集结了乡镇、学校、公安部门等党员干部约15人,分别负责登记信息、进出管理、物资调配及发放、消毒、测温、社会安保等工作。每个房间安排了一个室长,负责房间内的卫生、信息统计、问题收集及反馈等,让每个群众在这里住得安心。”大观区海口镇副镇长齐双根表示。

        “我们一家7月11日住进来的,这里有床睡,一日三餐管饭,有热水喝,除了记挂家里,在这里吃住都很好。”保婴村村民梁琴说。

        “受灾群众应该互帮互助,我是党员,更要带头维护好这个‘临时家’的秩序,讲究个人卫生、注意公共卫生,带头清扫卫生间、楼道、操场,协助工作人员做好统计工作,等待洪水退出平安回家。”大观区太平寺小学安置点内党员室长何家寿说。

        宿松县洲头乡泗洲村民则被安置在乡中心小学。

        洲头乡两面环湖、一面临江。7月10日,永天圩外圩漫堤后,位于永天圩与同马大堤之间的泗州村情况危急。洲头乡党委政府连夜组织受灾群众转移,12小时内,圩内407户905人实现应转尽转。

        水位越来越高,洪水渐渐冲进圩内的房屋内。截至7月15日上午11时,泗州村的房屋一楼已被洪水包围。“看着自己家被淹,心里很难受,我们一直想回家看看,拿些换洗的衣服,这些天一直睡不好、着急,想得到政府的允许。”78岁村民胡昌青说。

        经过慎重考虑,7月15日,洲头乡安排3艘快艇、1艘冲锋舟及四五十名工作人员,接送群众回家一趟。

        “有序排队,上下船都要登记姓名,几人上船必须保障同样人数下船。”7月15日上午,同马大堤宿松段上,宿松县洲头乡党委书记唐志华用嘶哑的声音,一遍遍地高喊。

        “老百姓回家的诉求十分强烈。有些村民出差在外,洪水来临时家里什么都没收拾,还有村民家里放有现金。我们也一直在劝导安慰他们。最后决定等洪水基本稳定,在有专业救援人员陪同下,有序安排有需求的群众短暂回家一次。”唐志华眼睛有些湿润,“把群众全部转移出来,花了很大工夫。现在做出这样的决定,我们下了很大决心。”

    才出考场,又上战场

        “哪里需要哪里上,岗位在哪里人在哪里,群众的安全和需求就是最好的行动方向。”在八百里皖江抗洪一线,活跃着一批特殊的志愿者,他们刚刚结束高考监考工作,立刻又奔赴抗洪一线。

        7月11日,迎江区教育局发出教师志愿者“招募令”,不到30分钟,40名教师志愿者赶到教育局集结,奔赴新洲乡投入“战斗”。

        40名志愿者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接相应的行政村防汛抗旱指挥部,除深入群众家中劝说撤离外,还赶往漫堤的东三摊圩紧急抢险直至深夜。在江堤上,身体瘦小的墨子巷幼儿园副园长杨世龙第一个冲到内堤扛起沙包;56岁的罗塘初中老校长张友学年龄最大,但是沙包扛得一点也不少,脚步一点也不慢;教育局机关干部杨军,在工作中一度发痧,稍做休息后再次投入“战斗”……

        在接到安置点工作指令后,安庆市大观区教育局局长方来铁立即赶赴德宽路二小、太平寺小学、集贤路小学、皖江小学、海口小学现场调度,接待安置受灾群众。

        7月10日晚,接到抗洪抢险部队入驻通知,大观区巨网初中全体教职工来到学校,清空教室里的课桌椅,打扫教室卫生。三个小时,巨网初中教职工搬运了三百多套课桌椅,打扫好教室,确保部队准点入驻。

        大观区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60余名党员志愿者,在安置点做好服务及值班值守工作。方来铁说:“全区教育系统的党员干部及教职工不仅能在讲台上侃侃而谈,洪水面前,也能扛起沙袋。”

        永天圩泄洪后,宿松县洲头乡中心小学便成了村民“临时的家”。学校向安置点的孩子们开放了教室、图书室和活动室。教师们纷纷来到安置点,为孩子们辅导作业,陪着孩子阅读,教孩子们下棋,有的老师还适当地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感谢你们给孩子提供这么好的环境,本来我还担心孩子在安置点只会睡觉、玩手机,这下,我们放心了。”一位家长激动地对洲头乡中心小学校长李永罗说。

        接到武警部队驻扎任务的通知后,望江县华阳中心学校在11日凌晨紧急整理出教室14间,作为驻防武警官兵营房,同时安排后勤工作人员购买驱蚊、消毒等用品,每日对武警官兵居住环境进行全面消毒,学校安排17位后勤工作人员,每日精心制定武警官兵食谱,努力让官兵吃饱吃好。

        截至7月13日下午5时,望江县第四中学等6所学校作为驰援望江县部队官兵安置点,已安置抢险队员1166名;望江县第四小学等3所中小学接收迁移群众282名。各学校紧急组织人力、物力,加强后勤保障服务,提供必需生活条件,有力维护了安置点正常生活秩序。

        望江县教育局组建了13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的抗洪抢险应急队,随时准备出征抗洪前线;同时城区学校成立教职工服务中考应急分队,非送考、监考教职工在家待命;全县所有学校成立防汛救灾指挥部,设立应急分队,密切关注雨情、水情、汛情、险情、灾情,随时待命。目前沿江5个乡镇中小学已安排近200教职工参与安置点后勤服务、受灾群众劝离和应急抢险工作。

        (本报记者 常河 本报通讯员 雷琳琳 方迪)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