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7日 星期五

    “一尘不染”,才能铸就更高品质

    讲述人: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技术中心总经理、党支部书记 陈伟彬

    作者: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17日 07版)

        【一线讲述】    

        2011年5月,我刚完成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一期工程,就接到担任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Ⅲ工区二分区总工的任命。第一项任务,是与同伴们在牛头岛上以最快速度建成一座厂——世界最大沉管预制工厂。

        初到牛头岛,荒芜偏僻超乎意料:没有水电、道路和通信。这还不算什么,最难的是所有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干。白天,我带着图纸、资料、日记本、行军水壶去工程现场,烈日把戴着墨镜的我们烤出了熊猫眼;晚上,我们围在一起热烈讨论:明天该干什么。越是困难,越显初心。14个月后,投资10亿元的沉管预制厂宣告建成,速度之快,连我们自己都没想到。

        要建厂,首先要在荆棘丛生的悬崖峭壁上开辟道路。我带着同事们四处探寻,历时数月,终于硬生生挖出了一条路。“路通了!”对讲机里激动的呐喊声至今仍敲击着我的心。

        当然,我们也遭受过很多打击。有一次,我们借鉴三峡工程皮带输送混凝土,采购了价值1000多万元的皮带输送设备。不料,模型试验出了故障,导致混凝土浇筑中断,无法进行过滤。为了保证混凝土质量,我们推倒原来的方案,选用多台套管道输送系统作为备用,从头再来。8万吨重的沉管靠384个支撑千斤顶、192个顶推千斤顶平稳前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随着认识的加深,我提出“一尘不染”的设备管理理念,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件设备,只有处于一尘不染的状态,才能减少阻力、消除隐患。

        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一开始,“一尘不染”在实施中效果总不理想,我一遍遍检查,发现原来是工人手套没洗干净,便要求立即改正。“一尘不染”推广后,在高湿高盐环境下,流水线上全部500多台套设备没有一台闹“罢工”,2200多个日夜的工作,安全质量零缺陷。正是依靠这样的平台和团队,我们才圆满兑现了“把珠港澳大桥打造成为造福三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精品工程”的承诺。

        固基修道,履方致远。当年的建设者们如今早已奔赴五湖四海继续奋斗,我也相继加入到建设深中通道、沿江高速的滚滚洪流中。但以“一尘不染”铸就更高品质的自我要求,我会一直保持下去。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张勇、曾毅、吴春燕、詹媛、王斯敏,通讯员 肖明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