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3日 星期五

    一条大河过沈阳

    作者:金仁顺 《光明日报》( 2020年07月03日 15版)

        在吉林省境内被称为浑江的河,到了沈阳就变成了浑河。浑江我是熟悉的,在白山市读高中时,走路10分钟就到了江边。每天傍晚,离市区不远的水库开闸放水,一个小时内,我们就眼看着江水一波一波地翻卷着涌上岸来。如果是夏天,波浪会打湿凉鞋,如果是冬天,江岸边会形成玉树琼枝的雾凇。

        在沈阳邂逅浑河,浑江变成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前世今生。想起博尔赫斯的一句诗:“我在飞逝的时间里看到一支无情的箭,在流水中看到一面镜子。”而沈阳,诉说起来,更是源远流长的。

        沈阳的高光时刻是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至沈阳,1634年,改称为“盛京”,1644年变成陪都,1657年,满清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这是一个寓意多么吉祥浩大的城市啊,它不是慢慢由人群集聚、因商旅繁荣而形成的所在,它是被满人甫一选中,就注定天降大任的城市。浑江在白山市江源区的山林里始发,溪流淙淙,清浅窄细,到了沈阳地界,变得阔大深远,如筋骨碧绿的龙,盘踞城市中心。

        沈阳也经历过至暗时刻。1931年,九一八事变震惊中外,日本关东军在这天炮轰北大营,第二天侵占了沈阳。东北门户大开,日本军队长驱直入,在一年的时间内攻占了整个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开启了对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这一记耳光打在了沈阳的脸上,疼痛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和身。近一个世纪过去了,沈阳建立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详尽地介绍了九一八事变的过程,用技术手段重现了某些事件的真实状况。馆内气氛压抑、幽暗,让人心情沉重,然而,这是不能被遗忘的。“知耻”是负重,是忍辱,也是责任,是“后勇”的前提和准备。就如同九一八事变是东北沦陷的开始,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开启的序幕。

        没想到这次在沈阳,看到了二战时日本建立的战俘营,时称奉天俘虏收容所,关押着从太平洋战场俘获的盟军战俘。80多年过去了,1号战俘营的原始建筑保存了下来,水泥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165平方米。战俘营内保留着当年的格局,上下两层的大通铺。房间很大,有取暖炉,但很少使用。当时的沈阳,冬天的温度常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在零下二十七八度的没有取暖设备的房间里,堪称冰冻地狱。在战俘回忆录中有人写道,很多战俘熬不过寒冬,最后死去,因无法在冻硬的土地中挖坑掩埋,就被堆在一个仓库里。他们身上的衣服被战俘们扒下来取暖,只剩一条毛毯包裹着赤裸的尸体。有人回忆在这座战俘营里度过的日子:“最糟糕的事情是饥饿。饥饿不仅仅是一种不愉快或者痛苦,它真的是一种病,会留下伤疤,身体上的伤疤会被带到坟墓里去,它还留下了心灵上的伤疤,有一些伤口始终没有愈合,是永远影响着我们和家人、朋友的伤痛。”“睡觉对监禁生活来说就像是鸦片,每当闭上眼睛沉睡,你就回到从前熟悉的时光,你可以回家并且和家人还有朋友在一起,再吃一顿妈妈做的饭,去看望老朋友特别是女朋友,度过快乐的时光,逃离现在的实际生活。”如此脆弱而又美好的梦,让人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的人们都深陷在痛苦和绝望中。想起去年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参观,关押犹太人的营房和这个战俘集中营有相似之处,但更为恐怖。导游对我们说,当时方圆几百里,每天都散发着尸臭的味道,但周边的居民都装作不知道发生了这么可怕的事。在参观毒气室时,导游不肯进去,他说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里面仍然有味道,他在门口等着。奥斯维辛是一个让人无法言说,又会突然泪流满面的地方,战俘营也是。

        在沈阳参观的几个博物馆都让人颇为感慨,比如沈阳故宫、大帅府,曾经荣光满室,却转瞬雨打风吹,沦入动荡和硝烟。而“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和二战盟军集中营,则是城市的黑色记忆。在市区里经过浑河时,河岸边高楼林立,新地标不断诞生,闪闪发亮,欣欣向荣,浑河河边更是新建了一座钻石造型的大剧场,它的耀目与浑河水的粼粼波光互相辉映。相形之下,那些博物馆,像一颗颗时光胶囊,散布在城市版图中,沉潜在历史长河里。这些新和旧,构成了城市的骨架,生老病死和世俗情意附于其上,生生不息。

        (作者:金仁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