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星期三

    透过这扇窗口看见中国

    作者:本报记者 颜维琦 常河 严红枫 陆健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4日 01版)

        (更多报道见5~8版)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

        3月29日至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浙江要“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

        担当“窗口”使命,向世界展现新时代的中国风采,前进中国的“方阵”中,浙江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这是一场新时代的“赶考”,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改革开放再出发。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成为浙江锚定的新目标新定位。

        钱江潮涌天下阔。从“最多跑一次”到“最多跑一地”;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再到“三治融合”;从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到2019年建成全国首个生态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浙江迈出的每一步,都表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付诸实践所产生的巨大力量。

    以“浙江之路”彰显“中国之制”

        夏日的天台山,格外丰姿俊秀。在台州市天台县后岸村一家民宿小院里,三五游客品茶抚琴,谈笑晏晏。透过小院花窗望出去,山色葱茏,绕畦绿水间一座石桥横跨,一条乡间小路在眼前蜿蜒铺展,伸向山间。

        与后岸村隔溪相望,是一片天然岩壁,唐代诗僧寒山子的隐居地便在其中。守着一方好山好水,但有上百年的时间,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却以生命为代价吃着“石板饭”。痛定思痛,后岸村关停石矿,建设“生态和合”幸福家园。村民从不懂生态为何物,到将生态视作“金山银山”,重新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短短几年间,小村庄实现了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蝶变,走出了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生态文明+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后岸村的变化,是浙江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高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这条乡间小路,从历史文化的深处走来,连接的是浙江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浙江山水秀美,但是土地面积少,“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特征决定了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小省。

        改革开放激荡起之江大地的创新活力,资源小省一跃成为经济大省。“成长的烦恼”也随之而来。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聚焦“如何发挥优势,如何补齐短板”两个关键问题,提出“八八战略”,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提出了指向未来的八项举措。

        这是引领浙江科学发展的“金钥匙”——彼时的浙江遭遇“先成长,先烦恼”,既集中反映了全国性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困境,也预示了中国发展起来之后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浙江以“八八战略”的创造性实践,为全国深化改革蹚出一条新路。

        平均每26个浙江人就拥有1家企业,农民收入连续34年领跑全国省区,“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多领域全面深化改革……如今的浙江,已成为全国体制最活、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2020年开局,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浙江更以科学高效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交出优秀的战疫答卷。

        一场奋勇争先、开放图强的历史长跑,迈入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浙江立志成为新时代制度自信的标杆、制度集成的样板、制度创新的高地,在党的领导下,以“浙江之路”彰显“中国之制”,续写“八八战略”大文章。

        唐代诗人孟浩然登天台山曾留下“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的慨然诗句。浙江的气质里从来有一股豪气——“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今天的浙江深知,浙江的创新从不停留于一地一域,要为全国大局贡献更多的浙江素材、浙江元素,让“浙江故事”更好地融入“中国故事”,为明天的中国探路闯关。

    以“浙江之窗”展示“中国之治”

        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东苕溪穿村而过。以“稻”为核,依托余杭街道近3万亩优质农田,稻香小镇正带动永安、溪塔、洪桐等8个村,以数字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开启农业特色小镇品牌化建设新篇章。

        湖州市吴兴区,升级打造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整合19个相关部门力量进驻,设立行业类调委会、品牌工作室,并吸纳第三方社会力量参与,致力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2016年,吴兴区率先建成浙江省首个县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实体化运作平台。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只为问题早一点解决,群众多一分满意。

        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一扇扇窗口之间,是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统一,是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浙江干部自觉将自身的“小窗口”放到“重要窗口”建设的大棋局中谋划落实。

        窗口亮不亮,功夫在细处。杭州火车东站日均客流量超36万人次,是浙江的窗口之一,也是一个牵涉多个管理体系和众多职能部门的“综合体”。有乘客发现,乘坐网约车方便了:站厅有指示牌,上车有专属区域。为了这个小变化,成立了15个改革事务专班,牵动近20个部门,盘整资源,理顺关系。

        在浙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最多跑一次”带来的深层变化。这是牵引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牛鼻子”,是最具挑战的自我革命,其中蕴含的改革精神、理念、方法、作风,融入方方面面,撬动各领域改革。不久前,《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政务服务“好差评”)调查评估报告(2020)》发布,浙江省并列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全国第一。

        在这些看似寻常的治理变革中,普通人感受到了浙江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速度、温度。

        这扇“浙江之窗”,成为展示中国“人民至上”理念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中国智慧、中国效率的重要窗口。

        在桐乡乌镇,有一群“乌镇管家”。这些“管家”是由乌镇老百姓组成的,他们的热情参与,让基层管理的触角伸到家家户户。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三治融合”已成为浙江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名片。

        探索县域医共体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健康支撑,做深做实事关民生的“关键小事”;从山海协作、城乡统筹,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难点率先突破。走进衢州江山—柯桥山海协作产业园,永利百合实业冲压车间里,工人们正在生产链传动产品。衢州江山市和绍兴柯桥区两地还展开“山海协作”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在走向共同富裕方面,浙江已经成为一个“窗口”。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这是“中国之治”的核心要义。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实现民富之后的浙江,更加关注民安、民乐,在共建基础上实现共治、共享。这扇“浙江之窗”,成为展示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成为展示中国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窗口。

        如今,关于浙江的“江南印象”,不只有诗词歌赋、吴侬软语,纵深推进数字经济“一号工程”的浙江,正以数字赋能智慧治理、整体治理,做优做强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呈现“数字中国”的未来图景。

    以“浙江探索”回应“时代之问”

        一枚指甲盖大小的绢片,静静陈列在湖州吴兴区丝绸博物馆里。4700年来,它讲述着“湖丝衣被天下”的故事,也有力佐证了“丝绸之路源头在浙江”。

        绢片的出土地钱山漾遗址,已成为“世界丝绸之源”。而源源不断的湖州丝绸正流向世界,担负起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使命。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如果说古老的中华文明因为丝绸平添美丽的色彩,那么今天的浙江大地,正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求新求变、求真务实的面貌和实绩回答“时代之问”。

        比绢历史更悠久的茶叶,同样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写“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传奇后,来自安吉的540万株白茶苗,跨越1700公里,落户四川省青川县,衍生出3500多亩“金叶子”。

        在湖南省古丈县,在贵州省普安县,小小的白茶苗不但创造了“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时代佳话,更彰显了“小康路上不落一地一户一人”的人民情怀。

        门前一汪碧水,远眺重重青山。衢州市开化县金星村,曾是浙西一个不知名的破旧小山村。如今,村民依托种植茶树、银杏和无花果,把“三棵树”发展成生态绿色的大产业。春天满山绿茶,夏日无花果缀满枝头,秋日杏叶金黄尽染——良好的生态,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金星村人均收入25000元左右,比12年前翻了三番。

        嘉善县大云镇卫生院,不足20平方米的“云诊室”联通着全国20万医疗专家,村民“足不出镇”就能与名医面对面。

        青山环抱,江水澄碧,公元1350年,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绘就《富春山居图》。2018年,浙江启动“大花园建设行动计划”。根据规划,到2035年,浙江将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城一风光”的全域大美格局,再造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

        “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创未来”。从人的怡然自处到和谐相处,再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浙江实践,以深刻哲思回应时代之问、未来之问。

        6月10日,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集装箱码头,5艘2万标准箱级集装箱船舶一字排开,现场装卸作业井然有序。至此,宁波舟山港集装箱码头生产操作系统已平稳运行半个月,单日最高完成3.3万标准箱,结束了我国“千万级”大型集装箱码头依赖国外系统的历史。

        宁波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宁波舟山港是全球最大的综合港和首个年货物吞吐量超10亿吨港,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如今的杭州湾出口处已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际航运中心,伴随欧亚大陆高铁贯通对接,更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物流中转枢纽。可以预见,环杭州湾必定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浙江样板区、长三角区域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改革步伐一刻不停,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对于自身所处的时代方位、全球坐标,浙江有着敏锐的洞察。做好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势发力的文章,浙江正在将战略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构筑“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以“浙江之答”映照“历史之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作为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萌发地,浙江努力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地,回答“从哪儿来、往哪儿去”的“历史之问”。

        浙江的种种首创、先发并非偶然,而是隐藏在经济社会发展背后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使然。

        在“浙东唐诗之路”,车行山间,人游画中,文化浙江扑面而来,不由生出“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之感。

        浙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文脉流芳,地灵人杰。良渚的玉器,西湖的山水,梁祝的蝶舞,鲁迅的诗文……浙江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标识,孕育出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奋斗为桨、信仰为帆,一叶从嘉兴南湖驶出的红船,在时代大潮中劈波斩浪、驭势而行,如今的浙江,始终保持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锐气志气,奋力书写“红船精神”的时代篇章;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的大陈岛垦荒精神,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一代代人砥砺前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大运河文化、阳明文化、和合文化、南孔文化、永嘉学派等优秀传统文化,以红船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浙江精神为底色的创新文化,以数字经济为支撑的数字文化,提升浙江文化的引领力、创造力、传播力,共同铸就浙江人的“根”和“魂”。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与中国精神融会贯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推进西湖文化景观、良渚古城遗址、大运河浙江段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高水平建设浙江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大运河文化带、四条诗路文化带、“两山”文化发展示范带、滨海文化旅游产业带,浙江细心发掘山海之间的文化基因,释放文化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走在衢州街头,市民都乐于提起身边的“八个一”——一座“车让人”的城市、一座“烟头不落地”的城市、一座“自觉排队”的城市、一座“使用公筷公勺”的城市、一座“不随地吐痰”的城市、一座“行作揖礼”的城市、一座“没有牛皮癣”的城市、一座“拆墙透绿”的城市。在浙江,新时代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蔚然成风,处处展现浙江人的“最美”形象。

        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如果把建设“重要窗口”放在40余年改革开放史、70余年新中国史、近100年党史的大历史背景下来看,就能更加理解建设“重要窗口”的历史逻辑和必然性。

        之江奔涌,一路向东。6月17日至18日,在浙江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浙江提出,要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努力建设好10个方面“重要窗口”;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快形成13项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透过这扇“窗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实践伟力,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时代的光彩。

        (学术指导:浙江省社科院院长何显明,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郁建兴)

        (本报记者 颜维琦 常河 严红枫 陆健)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