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1日 星期日

    贺兰山下葡萄醉

    作者:本报记者 张文攀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21日 10版)

        宁夏青铜峡市甘城子乡,工人们在采摘葡萄。资料照片

        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酿酒葡萄大丰收。丁半农摄

        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美贺庄园酒窖内,中外技术人员在交流酿酒技术。丁半农摄

        炎炎夏季,宁夏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基地一片绿色海洋。穿过林带,循着小路往葡萄园深处走去,“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石碑矗立田边,生动诠释着葡萄酒产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相得益彰。

        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来到银川市西夏区源石酒庄葡萄种植基地,同正在作业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交流,了解葡萄种植技术、产品销路和收入情况。

        贺兰山东麓位于北纬38度,这里全年日照达到3000多小时,昼夜温差大,灌溉便利,砂石土壤透气性好,葡萄不易霉化,诸多地理优势使这里成为业界公认的世界上最适合种植酿酒葡萄和生产高端葡萄酒的黄金地带之一,也是中国“葡萄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贺兰山东麓一直是周边主要的砂石料来源地,多年开采一度导致这里废弃砂坑遍地、山体沟壑纵横,生态非常脆弱。

        源石酒庄董事长袁辉也曾是贺兰山下采砂大军中的一员。1996年,亲眼目睹贺兰山生态不断遭到破坏的袁辉开始转型发展农业和生态整治。

        “乱石戈壁上,种玉米漏水漏沙,种小麦无法收割,种下的树没几天就被吹干了。”袁辉说,农业种植失败后,自1998年开始,他埋头于防护林种植、采砂区平田整良、沟内石头筛选转运、道路平整、灌溉水利管网设施和蓄水池建设。2008年,在满目疮痍的废旧砂石矿区上,袁辉的酒庄开始动工,并在平整改良后的土地上种下了第一茬酿酒葡萄。

        20多年来,源石酒庄种植了2000亩酿酒葡萄,治理了6000多亩荒滩,栽种了8000多亩的防护林。在不适合种葡萄的矿区,他开发建设运动公园和攀岩馆,以葡萄酒产业带动旅游业发展。

        从采砂、造林、生态修复到发展特色产业,源石酒庄只是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200多家酒庄成长经历的一个缩影。在这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种植将35万亩荒地变成了绿洲,亩实现产出效益3万至5万元。该产区从国内外引进了60多个优良酿酒葡萄品种,初步形成了5个酒庄集群。目前,宁夏酿酒葡萄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是全国最大的酿酒葡萄集中连片产区,年产葡萄酒1.3亿瓶,综合产值达到261亿元。酿酒葡萄产业既带动了生态建设,也带动了文化旅游、包装物流、电商等相关产业发展,产区酒庄年接待游客达60万人次以上,成为宁夏全域旅游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中圈塘村,易地搬迁过来的乔文生这几年在沙丘地反复摸索,逐渐尝到了种植酿酒葡萄的甜头。“20多亩葡萄一年收入大约在10万元,儿子在酒庄做酿酒师,收入也很可观。我开上了车,还在县城买了楼房,日子过得很称心。”

        自2007年开始发展葡萄产业以来,红寺堡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6万亩,农户种植葡萄年户均收入4万元,亩均收入4000元,产业发展带动农户年均劳务收入达到8000万元,解决农民就业8万人次。目前,宁夏酿酒葡萄产业共为周边农户及生态移民提供就业岗位12万个,工资性收入约9亿元,当地农民收入中的1/3来自酿酒葡萄产业,“小葡萄”成为名副其实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本报记者 张文攀)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