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已持续数月,当前,我国疫情已经进入了常态化防控阶段,两会召开在即,如何在制度上完善生物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疾控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提升防御新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对全球社会经济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人类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传染病仍能给全球带来如此巨大的灾难,远超任何一场近代战争。新冠肺炎的暴发流行也进一步表明新发传染病的不确定性。
除公共卫生体系政策等传染病管理应对的社会属性外,新冠病毒的出现,提醒我们更需对传染病的自然属性重新认识。引起人类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病原体绝大多数来源于动物或自然环境。随着人类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及接种疫苗等主动防疫策略的实施,现在由细菌与寄生虫引起的新发传染病变得相对较少,而以病毒(尤其是RNA病毒)引起的新发传染病越来越多。
但是,在人类与传染病斗争的历史过程中,总是先有疾病的发生,随后想办法寻找鉴定病原体,始终处于被动防御。多年研究与实践证明,自然界中可能存在着无数未知的病毒等微生物体,尤其是未知病毒的种类达到亿级以上,然而全世界至今仅鉴定确认了数千种病毒,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发生,是病毒等病原体在自然界经接触实现跨种间传播的过程,意味着人传染性疾病的出现实际上是生态链的终末事件,新发突发传染病也是一个生态学问题。因此,我们既要保护大自然、保持生态平衡、尊重野生动物的生存权,又要建立新的未知病毒筛查发现体系、建立系统的监测网络。就像预报天气那样,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解析、早预警”,从而实现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主动防治,进而减少其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本报记者金振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