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透视】
国家项目培厚职教实力根基
新世纪以来,国家以实施重大项目建设来推动高职教育内涵提升和高质量发展,以中央财政投入为杠杆,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期间,中央财政投入45.5亿元,带动地方财政投入89.7亿元,行业企业投入28.3亿元;其后,“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职业教育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双高计划”等标志性、项目化的工程成为高职教育领域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分量最重、落地最快、见效最明显的发展措施。这些项目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扶优扶强、集中财力和优质资源,已经在国内打造了一批高水平高职院校,确立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起到了发展示范、改革示范和管理示范的作用。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颁布、“双高计划”全面启动、“百万扩招”稳步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落地实施,这些项目的试点和推进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审视提高项目化治理的内动力培养
立足于项目带动院校内动力以实现持续发展,职教界需要理性审视已实施重大项目。
国家示范(骨干)校项目设立之始,就明确要以示范校辐射带动普通院校进步,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差距。“双高计划”立项建设的197所院校中,76所为国家示范院校、69所为国家骨干院校,占比81%,入选高水平学校的56所高职院校更全部为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可见示范项目的辐射作用不太明显,项目外院校能力增长有限。
“双高计划”旨在打造高职创新发展的新标杆和高职教育卓越发展的增长极,传导滚动发展、不进则退的压力,让追求卓越、建设一流高职院校和专业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奋斗的目标。入选“双高计划”,绝不是永久的标签,而是一种基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资源建设机制,应着眼于内生动力,引导所有高职院校追求卓越、高质量发展和优质发展,实现高职院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提升。
“百万扩招”专项的实施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功能拓展、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然之举。然而,高职院校能否完成任务、院校办学资源能否承载好这一项目等问题都需要统筹规划。目前看,省际地市间差异比较大,部分省市未完成招生计划,而有些则超额完成。如何吸引社会人员报考已成扩招的瓶颈,而如何做好扩招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适应多元生源的多样化需求,切实保障质量型扩招,无疑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和精心谋划。
“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大创新。2019年确定了5266个试点,而证书内容非常复杂,院校课程体系亟待进行系统设计和重新调整;证书试点由企业主导,如何规避利益化的诉求,如何助力学校专业发展、学生能力发展和成长成才,这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避免院校过分依赖项目化专项投入
政府作为高职教育改革的设计者、推动者,通过专项引领高职教育发展,这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但同时,这种政策引导自上而下的发展逻辑和专项驱动外发型发展模式,有可能导致高职教育过分依赖政策和政府专项投入,使得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不足。
国家重大质量工程项目的实施,的确使一批高职院校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理念有可能会助长浮躁风气和功利主义,不利于优化高职教育生态和发展质量文化的形成。高职院校应转变被动、功利、固化的发展逻辑,激发内在创新动力,实现发展方式从“由外向内、由上到下的单向发展”向“由内而外、上下协同的双向互动”转型。
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回归教育本质,不忘立德树人初心,以项目为引擎,撬动高职教育整体改革发展,不断彰显高职教育的内生动力和类型特色。
立足内动力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各大项目的实施,不仅要打造高职教育发展样板房,更要注重发挥领航作用,形成雁群效应,强化类型特色,带动、辐射和引领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水平的提升。
形成动态调整压力传导。项目制不能固化,要实施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要让院校有“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意识;要优胜劣汰、激发高职办学活力,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坚持内涵提升不放松,真正全面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推进高职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双高计划”发展逻辑和发展理念是不同类型的高职教育彰显各自特色,都得到发展壮大,应以问题导向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坚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与定位,助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要开门办学。高职教育要拓展办学功能,注重社会培训,为广大社会群体提供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习得为目的、以人生改变为旨归的开放性的终身教育,实现办学模式由普通高等教育向高职教育类型转型,以适应多元化、多样化的、复杂化的生源变化。针对社会生源,应该实行工学交替、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采取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学。
实施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作用,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实施错峰教学,积极做好“送教下乡”“送教上门”;还要联合企业开展培养,实施“1+X”证书制度,按照规定兑换学分,免修相应课程;实施多元评价,严把毕业出口关,实现高质量就业和学生价值增值。
建立国家职教质量标准和国家资格框架。应协调和整合教育部与人社部等多方力量,发挥行业组织和企业优势,开发和制定能力标准,推进“1+X”证书制度和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推进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以及与学历证书之间层次对等、互转互换,衔接融通,促进各类证书和资历互认;各部门各院校各机构应积极探索协调行业企业、学校、教育专家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治理机制。
(作者:薛茂云,系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教育研究委员会理事长、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