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6日 星期六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要生态优先

    作者:张厚美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6日 05版)

        【环保笔谈】  

        2020年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正是会议强调的题中应有之义。成渝两地同处四川盆地、长江上游,从生态环保入手推动高质量发展大有可为。

        四川省有4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处于长江流域范围内,涵养着长江27%的水量,生物资源种类位居全国第二。重庆市地处三峡库区腹地,域内长江流程679公里,居上游各省份之首,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容量占库区总容量的76.3%。成渝两地优良的自然禀赋,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笔者认为,在生态环境保护上,找准深度融入的“切入点”,使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生态环境政策、生态资源、生态产业等各要素相互融通、同频共振,是两地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

        打破行政壁垒,是成渝合作共赢的关键。为此,应用好“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窗口期”,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接,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建立双城经济圈目标考核体系,把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作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硬指标。

        发展绿色经济、提供绿色产品,不仅是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长江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为此,成渝应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全面对接、联动发展,共建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共同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

        作为长江上游城市,成渝两地还应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两地山水相连,应联手推进双城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联手管护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生态空间和区域生态廊道、绿道。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行水环境监管、监测、突发环境应急等联动机制,共同推进长江、岷江、金沙江、嘉陵江等跨界河流污染联防联控。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跨区域、跨流域、跨学科重点问题研究和生态环境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也是成渝两地共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发力点。两地应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全面推进节能降耗,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引导市民践行绿色消费方式,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建立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环保服务支撑体系,理顺城乡污水管网建设管理体制;严明生态环保责任制度,深化生态环保综合行政执法改革,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最终目标是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而实现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只有秉持“一家亲”、立足“一盘棋”,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建联防联控机制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才能为两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带来更大空间、更多期待。

        (作者:张厚美,系四川省广元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