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武汉抗疫一线的护理队伍中,有很多男护士。但我更愿意称自己为护理队伍中的一名男同志。护理工作没有性别之分,男护士的专业、耐心和细致,也得到了患者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作为支援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护理队伍,我们此次接手的南六楼病区负责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初进驻时,只有普通病房,呼吸机、监护仪、CRRT机等设备都不齐备,当务之急是把普通病房改造成能收治重症患者的ICU。凭借十年ICU工作经验,我带着队友们迅速制定改建方案,经过近3天的努力完成了ICU基本组建。
护理人员短缺成为当时面临的大问题。病房30名危重症患者中使用呼吸机的有17名,然而32名护理人员中有重症工作经验的仅7名。为了保证病人治疗方案有效落实,我和同事姜文兵、柯全24小时轮流值班,经常穿着三级防护,在隔离病房一待就是六七个小时。“就当作减肥了”,汗流浃背的我们总是这样打趣。随着人力短缺问题逐步缓解,我们迅速建立起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护理体系,明确了护理岗位设定、职责、流程、排班、护理质量标准等,为后来的援助队伍搭建了工作框架。
救治护理工作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我和团队一步步完成了第一例气管插管、第一例有创呼吸机患者CRRT治疗、第一例俯卧位通气、第一例呼吸末二氧化碳测压等操作。同时,我们不断将护理操作技术的视频和文字材料发到护理工作微信群里,让大家及时学习、迅速上手,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状况。
在金银潭ICU工作的近40个日夜里,我们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更多的慰藉则来源于和我们朝夕相处的患者。一位老爷爷在我们要进入病房为其静脉输液时示意我们稍等,等他戴好口罩,我们再进入;有些患者看我们连续工作几个小时有些疲惫,便招呼我们坐下歇一歇;患者之间也会相互鼓励、彼此打气:“一定要活着走出重症监护室。”
这次抗击疫情的经历使我更加坚信:护理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我将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也许会偶有疲惫,但因为热爱,便不觉厌倦。
(作者:赵领超)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张云、王斯敏、张春雷、颜维琦、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