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1日 星期一

    “站好每天的岗,守好身后的城”

    ——追忆牺牲在抗疫一线的徐州交警司元羽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1日 04版)

        2月12日,浓雾弥漫,江苏省徐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三堡公安检查站一中队指导员司元羽,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16天后,躺在单人宿舍的小床上再也没能醒来。生命永远定格在47岁。

        在他离开近百天的日子,记者再次赶到他曾经战斗与生活过的地方。

        三堡公安检查站,地处连霍高速公路苏皖省界,是守护江苏北大门的“桥头堡”。这里也是司元羽生前16天日夜坚守的地方。

        “再也不能和我们的指导员并肩作战了!”同事陈磊含泪说。防控期间,这个站对进苏车辆逢车必查、逢人必测,日均查车5000余辆、人员13000余人。

        庞大的数字背后可以想象司元羽承受的压力。但事实上,他本可以不承受这么多。同事告诉记者,防控排班执勤原本按规定是每天三班倒,但司元羽却坚持所有的夜班都自己值。“我反正就一个人,单位和家一个样,这里就是我的家嘛!”同事早上起来接班,经常看到他的微信步数已将近两万步。

        不仅承揽了所有的夜班,每次检查时,司元羽还有个习惯,总是第一个靠上去,把风险留给自己。为了不用中途离开岗点喝水,他特意找来一个近800毫升的大水杯,每次出发前都把水灌满。从疫情检查站设立到殉职,前后16天,384个小时,他只回家一次,拿了换洗衣服又匆匆归队,宿舍遗物里留有一张还未曾使用的社区出入证明。“站好每天的岗,就是守好身后的这座城!”这是疫情期间司元羽最朴素的信念。

        “他是有大爱的人。”湖北鹤翔物流公司驾驶员李建武得知司元羽离开的消息后,半日无语,失声哽咽。他永远忘不了2月10日那天中午,他们运送一批医用酒精回武汉,途经三堡检查站,司元羽为他做疫情检查时,得知他和同车人员李振中没有防护服,二话没说,转身就把上级发的防护镜和当天执勤时使用的两套一次性防护服送给了他们,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以后有困难,再来找我”。到现在自己还一直记挂这事,准备下次经过时好好感谢,没想到却已经阴阳两隔了。

        司元羽身材高大、健硕,平时话不多。很长时间,同事们都不知道这个硬朗男人有着怎样的小家之痛。

        他的家面积不大,但整洁清爽。这里早已是司元羽岳父岳母的住处。岳母郭贵荣今年73岁,说话快言快语。提到司元羽,抹了一把泪。“人都说,好的女婿半个儿。但元羽不是女婿,就是我的儿。”她又用多处关节变形的手指了指正躺在床上的一位老者,老人只是发出“啊啊”的叫声。“我这老伴儿早早就瘫痪了,这两年眼睛又完全看不见了。吃喝拉撒,就靠我和元羽。这孩子,苦啊!”

        原来,司元羽一岁时就被支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父母送到徐州的爷爷奶奶家抚养,长大后又做了多年的消防兵。遇到妻子苏慧,两人情投意合,度过了一段幸福时光。但随后不幸便接踵而至——岳父2008年脑梗瘫痪在床;10年间,妻子疾病缠身。两年内,妻子、父亲先后病逝,留给他的是尚未成年的女儿、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岳父和两位年事已高的母亲。

        面对无常的人生,他欲哭无泪,人也变得更加沉默,从不抽烟的他开始一根接一根地抽上了烟。强忍悲痛,他对岳母承诺:“你们放心,我不会不管你们的,这辈子我就这一个老婆!”为了能更好地照顾岳父岳母,他把他们接到了自己家中,自己则在附近租了间小房子,平时隔个一两天就过来看看。

        “我这儿啊,一人撑着三个家!”母亲于淑杰至今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与自责中,“他爸去世后,孩子非让我外出散心。如果我在身边,可能他就不会走了。”

        蒋容来既是女儿司承韵的老师,也是司元羽夫妻俩的好朋友。在他眼中,司元羽是个特别有情有义的男人。苏慧生日是2月29日,4年才能轮到一次,他每年就把妻子生日提前一天过,他亲手打磨制作的祥云簪子一直被苏慧珍藏;妻子生病多年,他四处寻医、抓药、复查、诊断,循环往复、从未间断,并始终抱定战胜病魔让爱妻重获健康的希望。在苏慧离世前的最后4个月,为了不影响妻子休息,他每天睡在沙发上。

        苏慧不幸离世后,司元羽选择了孑然一身,把对妻子的爱更多融入对家庭和社会的爱。女儿承韵每次走过学校母亲曾经工作过的办公室,就泪流满面,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司元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纠结了许久,把孩子送到了外地读书,自己则忍受着孤独与对孩子思念的煎熬。

        藏起小家之痛,司元羽以他一向的真诚无畏面对人生,想人所想、急人所急。去年腊月二十九,司元羽忙着把患尿毒症住院的朋友杨猛接回家并背上四楼,又把6大箱200多斤的透析液搬了上去。

        对家庭尽责、对朋友义气的司元羽,对自己的工作却向来苛刻。“有事就喊,不管多晚!”这是他执勤时的口头禅。家庭最难过的时候,他也一个人咬着牙撑着,从不和组织讲要求、提条件。红花埠卡口是全局最远的站点,他一守就是4年。妻子看病,他都是利用休息时间,从不请假;岳父住了院,实在没时间陪护,他才请了年休假。

        采访结束,记者抬头望向远方,天边霞光一片,城市里万家灯火,渐次点亮,生活似乎已经恢复了往日的平静。不知怎的,想起了一句老话——“只要心里有灯,天就是亮的”。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