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岁的杨玉红种了一辈子地,去年7月,她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早晨七点半,杨玉红前往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甘肃东乡县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内,工人们分别操作着平缝机、锁边机、打结机、绣花机等各类机器,一片忙碌景象。
以前在家种地,杨玉红一年收入8000元左右,到了扶贫车间,工资按工作量算,杨玉红每个月就能拿到2500元。
徐向阳是达板镇凤凰山联合扶贫车间的负责人,初到东乡县时,他对当地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当时觉得这里山大沟深,不适合老百姓长期居住。”后来,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移民搬迁工程,把山上的居民都搬到了山下来。“看到政府这么大的决心,我们就选择了移民搬迁点附近的地方来做产业,我们劳动密集型的服装产业也正好可以解决搬迁后群众的就业问题。”徐向阳说。
现在,扶贫车间已吸纳当地160余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户60多人,而且车间大多数员工为当地妇女,为易地搬迁人员的就业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东乡县鼓励广大妇女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技术。东乡县委书记马秀兰说:“妇女们走上工作岗位,拓宽视野,对下一代的教育更加重视,让下一代接受更好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咱这车间真就跟个大家庭一样!”车间工人赵风楠说。以前住山头上,赵风楠一家和邻居们隔得远,来往少。如今,每逢妇女节、国庆节等节日,扶贫车间都会举行集体活动,给工人们发放小礼品。“搞活动的时候,大家一起唱歌、跳绳、顶气球,气氛特别好。”赵风楠说。
“我希望大家在车间里能开开心心的。”徐向阳说,希望通过集体活动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让员工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
作为规划中的一部分,扶贫车间建成之初,就注册了“西域行”商标。“我们来这并不是为了简单的、阶段性的扶贫,我们做自主品牌就是为了让车间实现长效发展,未来让这个扶贫车间变成一个企业,为当地经济作贡献。”徐向阳说。
“如何持续发展是脱贫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去年开始,东乡县对短期的、没有市场的扶贫车间进行了洗牌,现在东乡县的扶贫车间大部分都是由大型企业来控股,签订的协议大多在5年或5年以上。”马秀兰说,东乡县的扶贫车间也要逐步向扶贫工厂转型,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
(本报记者 宋喜群 本报通讯员 唐成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