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在海外蔓延,多国政府宣布限制粮食出口,联合国粮农组织也发出警告: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当前,如何正确研判形势,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至关重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战略底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农业大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历史性转轨,以农村改革为起始,首先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党的十五大强调“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2004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出惠农强农的发展战略之先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两个趋向”的重大历史论断,标志着确保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上升为国家现代化的战略底线。
在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受国民经济下行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多,农业作为安天下的产业,无疑发挥着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我国农业发展拥有高水平的保障能力
从生产方面看,1978年到2019年间,我国人口增加44.4%,可耕地面积每年减少3000平方公里,但粮食总产量从3.05亿吨增长到6.64亿吨,从2003年开始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16连增”。从供给方面看,尽管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但主要进口的是产地国产能过剩的大豆,接近粮食总进口量的80%。我们在主粮方面始终具有绝对优势,特别是稻谷、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即使有少量进口也主要是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如2019年大米和小麦全年进口量仅占当年产量的1.8%和2.3%,自给率均在95%以上。从库存方面看,由于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在长期产大于需的情况下,库存数量居高不下。官方资料表明,中国口粮年均消费量为2亿多吨,2019年小麦、玉米、大米三大主粮库存结余2.8亿吨,库存量可以确保全国一年的消费。
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导下,农机与社会化服务不断推广,在生产、供应与储备方面,中国农业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高水平的保障能力。农业生产者分散在广阔的自然空间独立工作,也能够有效防范病毒传播。以湖南为例,根据调研,全省农业生产已经全面复工,基于政策激励与市场价格向好的预期,耕种面积甚至比上年有所增加,预计今年的粮食生产会继续实现丰收,主粮市场供应基本不会出现问题。
农产品供给并非总量不足而是存在结构性矛盾
中国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由强制性农村生产满足城市消费到农民生产主导市场消费,再到市场需求主导农产品供给的变迁历程,即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平衡、丰年有余、阶段性过剩演变。如今,我们不仅要“舌尖上的安全”还要“舌尖上的美味”,这意味着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变。
目前,存在农产品同质竞争与低端农产品供大于求两大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优化区域产业布局的农产品品牌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错位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优质产品,推动农业由“以量取胜”的低端路线向数量、质量、产值量“三量齐升”的高质量发展跨越,从而在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作者:陈文胜,系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李晓、李慧、王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