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黑土地每年的粮食产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然而由于过度开发、持续耕作,曾经肥得出油的黑土地正在变“瘦”变“薄”,黑土地的保护刻不容缓。为保护黑土地,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
东北黑土地保护面临怎样的形势?保护性耕作有哪些特点和作用?怎样保护好黑土地,为粮食安全保驾护航?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黑土地变“瘦”了变“薄”了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是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它的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
全球黑土区仅有三片,分别位于乌克兰第聂伯河畔、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和我国东北平原。东北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北大仓”。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黑土区耕地长期透支,地下水超采严重,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
“我们老百姓常用‘一两黑土二两油’来形容黑土地的肥沃。但是这些年,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过低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减弱,现在的黑土地越来越‘馋’,化肥越上越多。”吉林省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万欣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说。
据监测,近60年来,东北黑土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1/3,部分地区下降50%。目前,东北黑土区耕地的黑土层平均厚度只有30厘米左右,比开垦之初减少了约40厘米。部分坡耕地已变成肥力较低的薄层黑土,有的甚至露出了底层的黄土,成为老百姓俗称的“破皮黄”黑土。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黑土地保护。2017年,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水利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的《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2017—2030年)》提出力争到2030年,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实施黑土地保护面积2.5亿亩,基本覆盖主要黑土区耕地。通过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治理修复,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趋势,将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2018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保护性耕作等绿色高效技术的示范推广。
为保护好珍贵的黑土地,此次《行动计划》提出,将东北地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呼伦贝尔市)玉米生产作为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的重点,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到1.4亿亩,占东北地区适宜区域耕地总面积的70%左右,形成较为完善的保护性耕作政策支持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和推广应用体系。经过持续努力,保护性耕作成为东北地区适宜区域农业主流耕作技术,耕地质量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增强。
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行动
黑土地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保护黑土地也需要统筹谋划、持续推进。
“多年来,受不合理耕作方式等因素影响,导致东北部分地区黑土地长期裸露、土壤结构退化、风蚀水蚀加剧,对东北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形成严峻挑战。国内外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利益兼顾、利国利民的革命性耕作措施。”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从国家层面制定行动计划,将东北地区推行保护性耕作上升为国家行动,加强政策引导、改变传统耕作制度,对遏制黑土地退化、恢复提升耕地地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非常必要而且切实可行。
专家介绍,保护性耕作是一项能够实现作物稳产高产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它的核心要求是在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秆覆盖情况下进行少免耕播种,具有防治农田扬尘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墒、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减少秸秆焚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作用。
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监测,连续实施保护性耕作5年后,表层2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10%,10年后增加21%,15年后增加52%,有机质含量从每千克28.28克提升至43.02克。东北地区监测显示,保护性耕作可减少农田扬尘35%以上,减少地表径流40%~80%,每亩可节省作业成本50元以上。
为强化技术支持,农业农村部将组织成立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组,为实施《行动计划》提供决策服务和技术支撑。东北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将分别成立省级专家组,研究制定主推技术模式和技术标准,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开展保护性耕作监测试验,促进技术模式优化和机具装备升级,支持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骨干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服务机构合作共建保护性耕作科研平台。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
东北地区在全国农业版图中举足轻重,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4,商品量占全国的1/4,调出量占全国的1/3。
专家指出,从黑土地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上的作用来看,保护东北黑土地,要处理好保护资源与粮食生产之间的关系,既要转变过去那种透支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方式,也要防止出现片面强调保护、削弱粮食生产能力的情况。
“保护黑土地,根本目的是实现粮食安全可持续、资源环境可持续。要通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技术,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的路子。”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说。
专家认为,东北黑土区耕地面积大,黑土地退化成因复杂,保护治理任务艰巨。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重点区域,推进连片治理,做到建一片成一片。为此,《行动计划》提出组织整县推进、强化技术支持、提升装备能力、壮大实施主体四项具体举措。
为提升装备能力,开展高性能免耕播种机核心部件研发攻关,提高国产机具制造水平;根据不同区域、作物特点,优化保护性耕作装备整体配置方案,制修订一批相关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鼓励免耕播种机等关键机具制造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保护性耕作机具。
“中央财政从现有渠道安排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补助资金,支持开展秸秆覆盖免(少)耕播种作业及建设高标准保护性耕作应用基地;东北四省(区)要因地制宜完善保护性耕作发展政策体系,统筹其他相关政策共同推进《行动计划》有效实施,切实发挥政策集聚效应;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农民购置秸秆还田机、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精准施药机械、深松机械等保护性耕作机具。”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本报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