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役一线大家谈】
山东大学校长 樊丽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尽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点难点问题,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强大科技支撑。疫情发生以来,山东大学充分发挥学科门类综合、科研实力雄厚、医学特色鲜明的突出优势,勇担抗疫责任,先后选派4批医疗队近300名队员倾力支援湖北,积极动员全校科研力量,主动开展科研攻关,在科技战疫中奋力书写百年学府的时代担当。
抓重点、攻难点,瞄准疫情防控关键问题开展科研攻关。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做好校园防控的同时,我校快速响应,第一时间部署推进科研攻关工作,出台《关于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期间开展科研工作的指导意见》,聚焦防控及救治中的快速检测、急危重症抢救等难题,设立实施22个新冠肺炎应急攻关科研专项项目,动员精锐科研力量集中开展科技攻关。目前,已在快速诊断检测与试剂、药物疫苗研发、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防护产品及装备、心理干预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并实现了迅速转化落地。我校第二医院王传新教授团队与时间赛跑,成功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和免疫层析法),实现了在最短时间检测确定疑似病例,对于快速筛查特别是对于隐性感染者的迅速分流具有重大意义。药学院刘新泳教授团队在药物疫苗研发方面获得重要成果,在硝唑尼特的原料和制剂工艺研究、法匹拉韦的产业化研究、建立基于靶标的虚拟筛选平台、开展体外抗病毒药物的高通量筛选与评价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积极进展,为抗新冠病毒药物的快速发现提供了新思路。电气工程学院刘淑琴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重要医疗急救设备(ECMO)关键部件,其各项参数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不仅相对国外生产厂家费用直降三分之一,而且从性能上完全可以替代进口。高等医学研究院王培会教授主动公开其掌握的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编码的所有基因,无偿为学术界提供pcDNA6B-viral gene-FLAG载体,避免了重复研究和科研资源浪费,为加速相关研究争取了宝贵时间。
多学科、多层次发挥综合交叉优势,夯实科技战疫基石。深入推动医工、医理等结合,实现协同发力,全面夯实抗疫科技支撑。我校科学开展疫情监测,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团队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疫情舆情动态监测攻坚团队,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中华预防医学会密切合作,严谨细致地开展疫情舆情动态监控分析预测工作,为疫情防控的科学研判、精准施策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支持,有力促进了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受到中华预防医学会的高度评价。积极参与心理疏导,软件学院杨承磊教授团队开发的“虚拟现实放松减压训练系统”,成功应用于司法系统,有效帮助抗疫武警官兵减压。有效助力智慧防控,山东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国际联合研究院主动对接抗疫急需,牵头研发了两款智能机器人(智能会诊及配送机器人、防疫巡检机器人)紧急投入湖北抗疫一线,有效替代了医护人员在高风险污染区开展病人问诊、随访等工作,极大降低临床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重咨政、谋长远,助力提升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水平。着力发挥智库作用,立足“文史见长”优势,凝聚人文社科学者智慧开展对策性研究,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目前,我校已提交相关成果44篇,部分被中央和省级决策采纳。王学典、黄少安、郑敬斌等教授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有力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疫士气。针对此次疫情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漏洞,学校在做好科技抗疫过程中,及时加强顶层设计与系统谋划,努力构建面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技攻关体系。在山东省科技厅的支持下,我校齐鲁医院参与建设了山东省传染性呼吸疾病重点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学校正在推进建设公共卫生性疾病源干预与诊治创新平台,为应对区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全链条应急科技攻关解决方案。
下一步,我校将坚决扛起“强校兴国”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和科研人才优势,急国家之所急,研国家之所需,切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山大智慧和山大力量。